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規的施行

行政法規的施行

發布時間: 2022-04-08 12:45:54

㈠ 一部法律,它的「法」、「實施條例」、「行政法規」是什麼區別都是什麼職能

法律是最高等級的,是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實施條例是法規等級的,效力低於法律,是法律的細化。是國務院通過的。行政法規與實施條例一個級別。行政規章是部門級別的,法律效力低於行政法規,自然也低於法律。是各部委,各部門頒布的。所以,效力來說:法律最好,法規次之,規章再次之,再後面就是各單位發布的文件了。

㈡ 行政法規是什麼制定的

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也就是說只有國務院有權制定行政法規。
第六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第七十一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
拓展資料:第七十二條涉及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當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
第七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這幾種法律文件級別不同、效力不同、制定部門也不同,注意區分。

㈢ 法律,法規和 法律,行政法規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回圍最大,包答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㈣ 行政法規由哪一主體簽署公布

1、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總理以國務院令形式簽署公布。
2、相關規定:《行政法規制回定程序條例》
答第二十七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務院對行政法規草案的審議意見,對行政法規草案進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施行。
簽署公布行政法規的國務院令載明該行政法規的施行日期。

㈤ 行政法規有哪些

當代中國執行的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於1999年10月31日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該法分為總則、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法律責任、附則等6章。

除《會計法》外,中國還制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總會計師條例》、《企業會計准則》等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 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制定的法律。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作出修改。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是為了發揮注冊會計師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鑒證和服務作用。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制定的法規。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1993年10月31日通過,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總會計師條例》,為了確定總會計師的職權和地位,發揮總會計師在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制定本條例,自1990年12月31日起施行。

《企業會計准則》由財政部制定,於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令第33號發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包括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

基本准則為主導,對企業財務會計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原則性的規定,為制定具體准則和會計制度提供依據。

(5)行政法規的施行擴展閱讀

會計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法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各種會計法規性文件的總稱,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地方性會計法規等。狹義的會計法僅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頒發施行的會計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就是狹義的會計法。

西方國家的會計法規一般分兩大類:

一類是政府會計法規,由議會或政府制定頒發,如美國1921年公布的《預算和會計法》,1956年公布的《會計和審計法》;日本1947年公布的《會計法》,1948年公布的《公認會計士法》等。

另一類為企業會計准則,由政府或會計的職業團體、學術團體制訂。由職業團體或學術團體制訂的准則雖無法律效力,但有權威性。

在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先後發布過若干會計准則,成為會計師所遵守的、公認的企業會計工作規范。在日本,企業會計准則,一般由大藏省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此外,許多西方國家在商法、公司法和稅法中還有關於企業會計方面的具有效力的規定。

參考資料:網路-會計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網路-總會計師條例 網路-企業會計准則

㈥ 行政法規數量以及近年來新頒布實施的行政法規

我國行政法規490多部
近的有《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回貼息項目管理暫行答辦法》《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公示試點辦法》《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中小企業促進法》《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等

㈦ 行政法規的行政寫法

行政法規包括標題和正文兩大部分,它們各自的寫法如下:
標題
行政法規的標題通常有以下四種寫法:
(1)是由國家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公報》1991年第1號)。
(2)是由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其中事由多用「關於……的」介詞結構,使之作文種的定語,如《國務院關於鼓勵華僑和香港澳門同胞投資的規定》(《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18號)。
(3)包括適用范圍、事由和文種,如《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15號)。
(4)只含事由和文種,如《鹽業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4號)。如果該法規是暫行、試行或補充的,則在法規名稱前註明「暫行」、「試行」、「補充」的字樣。如《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29號)。
正文
行政法規的正文包括制定目的或根據、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內容。
制定目的是指制定該法規所達到的結果,用「為」或「為了」介詞領起,往往起筆交代。制定根據是指制定該法規所依照的法律、法令或法規,用「根據」、「依照」等介詞領起,寫在第一條或第二條中。依法規的內容,制定目的和制定根據可只寫一個,也可兩者都寫。
適用范圍是指必須依照執行或應當參照執行該法規的機關、團體、單位或個人。其中,依照執行的對象寫在篇首或篇末,參照執行的對象多寫在篇末。
主管部門是指主要負責該法規的解釋以及制定實施細則的機關,多在篇末寫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89年第13號)的第二十八條規定:「本條例由農業部負責解釋;實施細則由農業部制定。」
具體規范是指該法規所規定的要求執行和遵守的事項,這是正文的核心部分,需要分若干章或若干條逐一表述。
獎懲辦法是指該法規所規定的獎勵和懲罰措施,有的在具體規范中分述,有的單列於具體規范之後條陳。根據法規的內容,可兩者兼寫,也可只取其一。
施行日期是指該法規的生效時間,多在最後一條中註明。有的法規發布之日立即生效,寫明「本條例(規定、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的字樣;有的法規從發布到施行要隔一段時間,如《土地復墾規定》(《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24號)於1988年11月8日發布,施行日期是1989年1月1日;有的法規不規定具體的施行日期,只寫「本條例(規定、辦法)的施行日期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等。一些新法規發布的同時還廢止有關舊法規,也在最後一條中寫出廢止的舊法規名稱、制發機關及發布日期。此外,行政法規如有附件,將其列在正文之後。

㈧ 什麼是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一 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5種合同無效的情形,其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屬於情形之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該條明確了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歸於無效,是指違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所謂「效力性」規定,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合同不成立的規范,或者雖然法律及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違反這些禁止性規范後將導致 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但是如果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范的合同繼續履行,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重大利益的規范.
二。 要准確界定效力性強制規定並不簡單。
對於效力性強制規定的區分准則:
第一,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違反該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的,為當然的效力性規定;
第二,法律、行政法規雖然沒有規定違反其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但違反該規定若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這也屬於效力性規定。
第三,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違反其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雖然違反該規定,但若使合同繼續有效並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只是損害當事人利益的,這也屬於管理性規定。

㈨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務院制定的什麼,頒布後在全國范圍內施行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因此,行政法規一經頒布,即具有法律意義上的效力,一般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香港澳門地區,以及台灣地區,根據憲法和特別行政區法的規定,一般不在該區域實施)。
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 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2、《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熱點內容
2019司法考試報名 發布:2025-07-15 12:08:17 瀏覽:11
法院執行生豬 發布:2025-07-15 11:55:12 瀏覽:486
海南大學在職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7-15 11:33:25 瀏覽:221
談談對法律和經濟法的認識 發布:2025-07-15 11:26:28 瀏覽:304
吵架和道德 發布:2025-07-15 11:24:51 瀏覽:15
我國經濟法實施的現狀簡答 發布:2025-07-15 11:13:12 瀏覽:706
經濟法中的市場的概念 發布:2025-07-15 11:05:17 瀏覽:295
甘肅省勞動合同法產假 發布:2025-07-15 11:04:40 瀏覽:440
2018年經濟法考試重點匯總 發布:2025-07-15 10:58:54 瀏覽:199
調取證據怎樣知道法官姓名 發布:2025-07-15 10:48:57 瀏覽: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