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事實可分為什麼和什麼

行政法律事實可分為什麼和什麼

發布時間: 2020-12-22 21:54:11

1. 行政事實行為行政法律行為的區別

行政事實來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在治理中作自出的與相對人實體權利義務無關的不產生法律效果的或只涉及相對人程序方面權利義務的行為.而行政法律行為則是指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有法律意義的行為.所以,兩者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所規范的內容不同以及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

2. 民事法律事實可分為什麼

民事法律事實可以分為相關的情況是可以達到他的相關的和行政和責任。

3. 按照是否把一定的後果同當事人的意志相聯系,法律事實可以分為【 】和事件兩大類

根據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法律事實可以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事件是指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客觀現象。行為是指當事人有意識的活動。

4.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1、行政法律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版律效果以實現權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比如行政處罰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行為不以實現某種特定的法律效果為目的,而以影響或者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實施的行為;

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為依法提供資訊或者情報信息的行為,即屬於典型的行政事實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一種客觀狀態。

行政事實行為一經做出,即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行為的後果是實際存在的,不能恢復到行為前的狀態;

這種行為不能象具體行政法律行為那樣被有權機關撤銷或變更,也不存在生效的問題。

3、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直接表現為主體的動作,並以該種行動對外界產生直接作用,引起物理或生理變化,諸如房屋的拆除、人身的拘束、財物的銷毀等

參考資料:中國憲治網-論行政事實行為的界定

5. 什麼是法律事實可以怎麼分類

1、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

2、法律事實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作不同的分類。

(一) 法律事實大體上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二) 依據法律關系的產生是否要求某種現象存在或不存在,法律事實又可以分為肯定性法律事實與否定性法律事實。

肯定性法律事實是指依據法律某事實出現時,才能引起法律關系的事實,如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即是引起婚姻關系的肯定性事實;否定性事實是指某一法律關系,若要產生,就必須排除的事實,如婚姻關系的建立,就必須排除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該「直系血親與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就屬於否定性法律事實。

(三) 從法律關系演變所依據的數量,可以將法律事實分為單一法律事實與法律事實構成單一法律事實。

(四) 從法官認定事實是否需要進行鑒定來看,法律事實分為鑒定認定的事實與非鑒定認定的事實通過鑒定認定的事實主要源於事實認定具有很強的專業屬性,需要藉助於相關專業技術、專業標准來對相關事實進行定性,否則法官對事實難以作出法律上的評價,實質上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案件訴訟中的運用。

(5)行政法律事實可分為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法律的部分特徵:

具體事實。法律事實一定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具體的行為或事件,它並不等同於法律中被立法者所抽象概括的事實,但這種具體的行為或事件一定是被包含在法律中的,否則就不可能得到法律的調整。

認定事實

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後果的事實,並非都經過了法官的認定,如買賣合同的簽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依法進行婚姻登記後在當事人之間便產生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交通事故發生後肇事方主動救治病人、支付醫療費用等種種權利義務的演變並未經過訴訟途徑,這是因為法律的實現大多是靠當事人的自覺遵守,不論這種遵守是哈特所說的「內在觀點」抑或「外在觀點」。

6. 根據客觀事實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法律事實可以分為事件

根據客觀事實與人的意志是否有關,法律事實可分為事件和行為。[事件] 指不以當專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屬發生的事實,如出生、死亡,時間的開始、進行和結束。[行為]即當事人有意識的活動,又區分為A、合法行為,即以發生、變更或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而進行的行為;B、侵權行為,即受法律禁止的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或稱不法行為、違法行為。C、事實行為,即沒有預期目的,但直接產生民事效果的合法行為。D、國家司法、行政機關或公職人員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如批准許可營業,能夠引起的民事法律後果的裁判等。

7. 法律事實的分類是

法律事實的種類
在法律事件中,法律事實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回將其劃分成不答同的種類。
(一)法律事件與法律行為
依是否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作標准,法律事實大體上可以分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兩類。
法律事件是以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法律事件又分為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前者如社會革命、戰爭等,後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等,這兩種事件對於特定的法律關系主體(當事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 但由於這些事件的出現,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就有可能產生,也可能發生變更,甚至完全歸於消滅。
法律行為可以作為法律事實而存在,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和消滅。因為人們的意志有善意與惡意、合法和違法之分,故其行為也可以分為善意行為、合法行為與惡意行為、違法行為。
(二)肯定式法律事實與否定式法律事實
這是根據法律事實的存在形式而做的分類。肯定式法律事實是指只有當這種事實存在時,才能引起法律後果的事實。否定式法律關系是指只有當這種法律事實不存在時,才能引起法律後果的法律事實。

8. 行政法律事實與行政法事實的概念一樣嗎

簡單抄的說,行政法律行為就是在行政機關的意思下,達到其想要的法律效果,如:行政許可,發許可證給申請人,這是它想要的效果;行政事實行為就是違背了行政機關意思或不是行政機關的意思,但在行政行為中造成這樣的事實,如:公安民警,在執法過程中,違法將他人打傷,這個打傷的事實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因其不是行政機關的意思或者說不是其要的行政行為的效果,是一個事實行為,不能復議不能訴訟,但可以申請賠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http://china.findlaw.cn/

9.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法律事實和責任人可以分為哪幾類

根據引起責任的法律事實與責任人的關系,分為直接責任、間接責任、領導責任、連帶責任。

直接責任,是指公務員對自己實施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以及所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的責任形態。其最大特點是自己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承擔責任。因此,直接責任就是公務員「自己的責任」,是責任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間接責任是指公務員對他人實施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以及所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的責任形態。在這類責任中,責任人自己並沒有親自實施違法或不當行為,實施該行為的是其下級或其他行為人。按照責任自負原則,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責任。但是,由於責任人與行為人具有某種特定的關系,同時也由於責任人在主觀上具有過失。因此,在行為人承擔直接責任的同時,責任人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

領導責任屬於間接責任的一種,是指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對其下級的違法或不當行為承擔責任的責任形態。《政府公務員辭職暫行規定》第三十條將領導責任分為「主要領導責任」和「重要領導責任」。主要領導責任,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負責、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負直接領導責任;重要領導責任,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應管的工作或者參與決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負次要領導責任。

連帶責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務員就其共同行為承擔責任的責任形態。實行連帶責任,首先是整體責任的確定;其次是在共同行為人內部確定各自的責任份額;再次,對外連帶負責;最後,在共同行為人之間實行追償。

熱點內容
王振華法學 發布:2025-05-14 01:22:36 瀏覽:655
中國首部民法典誕生 發布:2025-05-14 01:16:02 瀏覽:731
商洛名律師 發布:2025-05-14 01:15:57 瀏覽:137
委託經營公司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4 01:06:49 瀏覽:704
新冠防控法規 發布:2025-05-14 01:01:57 瀏覽:92
生產設備操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4 01:00:17 瀏覽:551
陝西法官助理工資 發布:2025-05-14 01:00:16 瀏覽:756
行政法趙鵬是誰 發布:2025-05-14 00:59:10 瀏覽:719
民法典法治大講堂 發布:2025-05-14 00:56:22 瀏覽:191
刑法學練習題 發布:2025-05-14 00:56:21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