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誠信訴訟法

誠信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06-26 04:22:01

❶ 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

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
1、當事人具有真實陳述的義務。
2、當事人具有促進訴訟的義務。
3、禁止以欺騙方式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
4、禁止矛盾行為原則。
5、訴訟權能的喪失和濫用。

❷ 試論在民事訴訟中確立誠實信用原則的必要性

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一、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法》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1、合同成立前,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0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92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二、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民事訴訟中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以及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國家審判權進行審判行為時,應當公正、誠實、守信。

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一項私法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這樣的公法中引入該原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現實社會中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現象,強調各類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訴訟中的行為義務,保障訴訟秩序,提高訴訟效率。 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止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除此以外,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官在訴訟中的行為,也有誠實信用之約束。如,證人不作偽證言;鑒定人不得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翻譯人員不得故意作與訴訟主體的意思不符的翻譯;訴訟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或超越代理權;等等。另一方面,法官在行使民事審判權的過程中也應當公正、合理。具體來說: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認定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時,應當本著誠實、善意的理念,不得濫用司法裁量權;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得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任意加以取捨和否定;應當切實充分地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益,不得進行突襲裁判。

誠實信用原則與訴訟公正價值一脈相承,是訴訟公正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的具體化。

❸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誠信原則的基本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誠信原則和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❹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有什麼作用

誠實信復用原則在民制事訴訟中,可以作為彌補民事法律制度的滯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等弊端。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使得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

另一方面,法院可以根據該原則作出相關司法解釋,以填補法律的漏洞。

(4)誠信訴訟法擴展閱讀:

誠實信用原則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合同法第6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必然關系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法律系統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它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成為整個民法領域得「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也因此成為當今世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問題。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種民事立法的價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會產生模糊性。誠信原則的內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確定性。

❺ 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如何適用於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體是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以及審判人員,主觀上是誠實、善意,目的主要在於規范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行為,防止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同時規制審判權的行使,保障民事訴訟順利進行。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規范整個民事訴訟活動,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始終。具體體現表現有:112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法院應當駁回其為訴訟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13條 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實現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雙方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理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常被奉為「帝王條款」的效力。

行政法上的誠實守信原則與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外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二者在基本理念上是不同的。民法上的誠信是雙向的,即民事活動的當事人都應當對其他當事人保持誠信;而行政法上的的誠信則是單向的,僅指行政機關應當對相對人保持誠信。誠實守信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1、誠實,即信息真實。要求行政機關無論面對特定對象,還是普通公眾,它所提供的信息都應當是真實、有效的,行政機關不能通過提供虛假信息對當事人或社會公眾加以欺騙。2、信用,即依賴保護。行政決定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行政決定一旦作出,法律要求相對人對此予以信任和依賴。基於這種依賴因素的存在,法律也理應充分認可並保護相對人基於依賴所生之利益。行政機關的規定或者決定一旦做出,就不能輕易更改,如果確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必須改變它們時,除了必須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並遵循法定程序之處,還應當給予權益受損人以一定補償。依賴保護的核心在於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基於政府的權威,其行為一旦做出往往能夠獲得公民的依賴,而公民基於這種依賴又可能採取相應行動並產生一定利益,一旦這種依賴因政府行為的變更而受到損害,就可以要求政府補償。

❻ 請問 怎麼樣理解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信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人的行為規則,法律要調整人的行為,必須紮根因應人的行為,誠實信用之是帝王條款,是由法律的內容決定的,無論是法律的主體制度、權利義務,還是責任制度都顯示出誠實信用在其中的帝王地位.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認識,開始於民事實體法中同一概念,所以為了遵循前人思維的邏輯,從民事實體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開始自己的思考。誠實信用,原來是道德規范的一種。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是以法律形式吸收和適用道德規范,使道德規范法律化,在訴訟中對當事人、法院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實行法律和道德手段的雙重調節。誠實信用原則在執行程序中的適用,目的是依據誠實和善良的道德准則,在保障已生效的法律文書中確定的內容得以實現的同時,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1)執行和解中欺詐的禁止。在生效法律文書被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原則,在完全自願的條件下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但禁止任何一方當事人採取威脅、欺詐、利誘的手段或者在對方當事人重大誤解的情況下強迫其與之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否則法院可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認定此執行和解協議無效。(2)第三人濫用執行異議權的禁止。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有被執行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由第三人以不正當理由提出執行異議,以干擾法院執行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有必要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執行中的誠信規則,防止執行過程中不必要障礙的出現。(3)法院執行中誠實信用的要求。《民事訴訟法》第222條和223條規定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費用。法院在執行被執行人財產過程中,既要積極責令被執行人給付,又要以誠實和善意的心態照顧被執行人的實際情況,以保證被執行人能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以上簡析請參考。

❼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誠信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適用的范圍是比較廣的,不僅包括當事人還包括證人、鑒定人以及法官等。一般來說,民事訴訟的立法旨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公平和正義,而誠實信用原則又是公平、正義的基石。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是十分重要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❽ 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與適用

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與適用
隨著現代訴訟觀的確立,作為道德原則的誠信原則日益受到各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關注,成為貫穿於整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法官、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都應受誠信原則的規制。

關鍵詞: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當事人

一、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及根據

(一)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

1、有關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的學說論爭。誠信原則作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或稱帝王原則,能否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並成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呢?對此,世界各國學者間長期以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德國學者羅森貝克認為,誠信原則是較為模糊的道德尺度,而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採用明確標准,不應適用誠信原則。德國另一位學者Theuerkauf從維護法的安定性出發,認為不應將誠信原則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條准則,並指出其觀點早已被德意志法院所確認。日本學術界在戰後反對在民事訴訟法中引進誠信原則,其理由是:第一,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客觀地適用明確的基準、遵循具體的規范,而體現在一般條款中的誠信原則有違反制度目的之虞。第二,具有誠信原則的價值判斷已具體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之中,因而無需在此以外再規定一條抽象的誠信原則,這樣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是有害的。第三,訴訟是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性抗爭活動,只要雙方當事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去進行就可以了,而不必要在法律規則之上再加上一條倫理規則。[1](P166)

訴訟法學之父德國學者赫爾維希認為,從訴訟法的精神來看,應當承認當事人有真實義務,訴訟程序應不允許當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違背誠信原則。巴姆巴哈認為,誠信原則支配的民事訴訟法,實與支配一切法域相同,國家決不給不正之人或無良心之人以一種工具[2](P19—20)。日本訴訟法學者谷口安平認為,民事訴訟中應確立誠信原則,並把這一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在我國,多數學者主張將誠信原則引入民事訴訟法中,並據此建立一些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各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從而實現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全面、有效的調控。但有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如黃娟博士利用「語境說」對誠信原則提出冷思考,強調中外文化傳統、制度等差異性,認為我國尚不具備確立誠信原則的條件[3].

2、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立法規定。盡管在學說 上存有爭議,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訴訟觀念 及訴訟本身的變化,誠信原則逐步被各國民事訴訟法所 確認並成為一項基本原則。

1895 年頒布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據以聲明所必要的一切情事,必須完全真實且正確地陳述之」。這可以看作是真實義務的立法先河。真 實義務的確立使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不僅成為可能更成為必然。同時,也為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 中的廣泛適用提供了契機[4].

在德國,最先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信原則的是最高法院 1921年6月的一個判例。德國最高法院在判例中這樣論述:「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事人的訴訟關系與他們在實體法上的關系同樣受誠信原則的支配」。[5] (P20)不過,真正使誠信原則在德國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當歸於1933年德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在此次修改中,增加了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真實義務的規定:「當事人應就事實狀況為完全而真實的陳述」。

日本1996年《民事訴訟法》第2條則明確將誠信原則規定為統率一切的基本原則:「法院應為民事訴訟公正並迅速地進行而努力;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以誠實信用為之」。

美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像大陸法系國家那樣直接採用誠實信用的概念,但是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禁反言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實施的訴訟行為必須前後一致,不得故意作相互矛盾的陳述。對於矛盾行為,法院應予禁止。例如,在美國的證據開示制度中,當事人之間相互開示證據,就不能使對方感到為難或受到壓力,也不能讓對方當事人蒙受不必要的經費負擔,否則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發布保護令,以保護申請人的利益。

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明確規定誠信原則,但民事訴訟法律規范體現了誠信原則的精神實質。如對證人如實作證義務的規定;一方當事人在二審中提出新證據導致發回重審的須承擔訴訟費用的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由此看來,應當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是確立了誠信原則的。

總之,通過各國立法,誠信原則一方面已經滲透到訴訟的各個程序之中,成為各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受立法的影響,「無論是學說或者判例都不再懷疑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信原則的可能性了」[5](P20)。民事訴訟應適用誠信原則的觀點取得了通說地位,法官也在積極地、頻繁地適用誠信原則以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各種糾紛和法律問題。

(二)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之依據

作為道德規范的法律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確立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

。。。。。。。http://www.ozhao.com/lunwen/d7e5/lunwen_13959.html

❾ 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論述題)

這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引人矚目之處,是將誠實信用原則明文化、法定化。新民訴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鑒於在民事訴訟實踐中,普遍地存在著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的情形,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虛假陳述、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時有發生,因此,在應對社會訴求方面,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並非僅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政治層面的意義。因為,整個社會的誠實信用喪失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將誠實信用原則法定化,有助於引導、規范人們的訴訟行為,也有助於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度。人們相信只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訴訟公正、高效、低成本的價值追求都能夠充分得以實現。
一、誠實信用原則化的認識基礎
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許多人認為,只有植入誠實信用原則,通過對傳統的當事人主義、辯論主義(辯論原則)、處分權主義(處分原則)的修正或限制(甚至是訴訟模式的轉換——社會性民事訴訟、協動主義的訴訟模式),轉變傳統的訴訟觀念,才能實現實質上的平等和正義,充分實現民事訴訟關於真實、公正、迅速解決糾紛的價值追求。很顯然,這種認識的觀念基礎與傳統的自由主義相反,是一種國家本位、社會本位、義務本位的觀念基礎。
隨著誠實信用規制逐漸超越私法領域,擴展至公法領域,成為普遍的法律原則,即使不考慮私法權利義務與民事訴訟權利義務的聯系,民事訴訟法作為公法也將適用誠實信用原則。這樣一來不僅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也同樣適用於誠實信用原則。
基於上述認識,1895年奧地利民事訴訟法、1911年匈牙利民事訴訟法、1933年前南斯拉夫民事訴訟法、1939年德國民事訴訟法、1942年義大利民事訴訟法均相繼規定了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有真實陳述之義務,尤以德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影響最大。1990年修訂的韓國民事訴訟法第1條明確規定:「法院應為訴訟程序公正、迅速以及經濟地進行而努力;當事人及訴訟關系人應當誠實信用地進行訴訟。」 1996年日本修訂民事訴訟法,新增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情形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一般有以下情形:
1.當事人真實陳述的義務。當事人真實陳述的義務略稱為「真實義務」。真實義務通常被認為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有的大陸法系國家,雖然沒有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般規定,卻有關於真實義務的規定;相反,有的國家雖有誠實信用的一般規定,但卻沒有明確規定真實義務,僅理論上認為這是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一種法定義務。在外國法理上,一般認為,當事人的真實義務僅為主觀性義務(正直義務或真誠義務)或主觀真實義務,即只要當事人根據本意為真實陳述時,就屬於履行了義務。也就是說,即使事後發現和認定當事人的陳述與案件事實不符,也不屬於違反真實義務。要求真實義務為當事人陳述的客觀真實也是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如果定義為主觀性義務,則真實義務對於發現案件真實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真實義務應當如何界定,在國外依然有較大的爭議。
2.促進訴訟的義務。當事人負有促進訴訟的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這一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這一義務具體體現在不得遲延提出攻擊和防禦方法;不得故意申請無理由的迴避(迴避權的濫用);不得故意拆分訴訟標的,以規避相應的訴訟程序(如通過拆分訴訟標的使之適用於小額訴訟,由此獲得小額訴訟程序帶來的利益)等。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按照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法規的不當使用或不適用。例如管轄權的濫用,原告通過編造虛假的管轄原因事實,從而獲得有利於自己的管轄。又如,在票據訴訟中票據持有人向出票人行使權利,但為了讓自己所在地的法院獲得管轄權,特意將同一所在地的背書人作為被告,提起共同訴訟,從而獲得所在地法院的管轄權,但在第一次口頭辯論期日中又故意撤回對背書人的請求。再如,當事人在訴訟即將開始之前,廉價取得幾乎沒有價值的自動債權,然後在訴訟中主張抵銷的情形。另外,外國當事人為了規避訴訟擔保義務而讓所在國當事人代為起訴的情形,也屬於違反誠信原則。
4.禁反言。民事訴訟上的禁反言,也稱之為禁反言原則。該原則源於英美法上estoppel法理。大陸法系國家,如日本又將其擴展或概括為禁止矛盾行為。這一原則的具體適用要件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當事人在訴訟中實施了與之前(訴訟中或訴訟外)訴訟行為相矛盾的行為;其二,在對方信賴的前提下,作出了違反承諾的行為;其三,給信賴其先行行為的對方造成了不利。例如,作出自認之後,在無正當理由的情形下撤回自認。禁反言原則的法理在實踐中也得到了日本最高裁判所的認可。但在理論上,關於如何適用禁反言原則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同一訴訟中,因為遵守口頭辯論一體化的原則,所以,即使當事人的行為是矛盾的,並可能對法官的自由心證的形成有影響,但也不適用禁反言原則。另外,從訴訟行為的性質而言,對於取效性訴訟行為(指該行為的實施不會直接發生程序上的法律效果,僅僅是要求法院實施相應的裁判行為,如訴訟中當事人主張和舉證的行為就屬於典型的取效性訴訟行為),原則上當事人是可以自由撤回的,也不受禁反言原則的約束。
5.訴訟上權能的濫用。雖然訴訟制度給予了當事人某些權能,但如果沒有誠實信用地行使該權能,也就不能予以承認該權能行使的利益。訴訟上權能的濫用,如無正當理由反復要求審理法官迴避;期日指定申請權的濫用等。這些權能的濫用可以從有無正當理由來判斷,不容易把握的是訴權的濫用問題。由於訴權是一種受憲法保障的基本訴訟權利,因此,在外國民訴的實踐中,以誠實信用原則對訴權濫用的處置是相當謹慎的。在承認誠實信用原則的國家,關於誠實信用與訴訟上權能或訴訟權利濫用的規制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論上至今仍存有爭議。實質是誠實信用原則是否包含對訴訟上權能或權利濫用的規制。
6.訴訟上權能的喪失。因行為人長時期不行使訴訟上的特定權能,使得對方產生一種行為人大概不會行使該權能的期待,一旦達到如此階段,行為人還可以行使權能的話,就將有損對方的期待,因此,為了維護這種期待,在此情形下權能的行使是不合法的,也就是所謂失權的原則。在規定的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救濟的方法,可以適用失權原則,通常認為沒有問題。但對於訴權的失效或失權問題與對待訴權濫用的問題一樣需要謹慎對待。訴訟上權能的喪失與訴訟上權能因濫用而被禁止的情形不同在於,前者是因消極的不作為而發生的,後者卻是因積極的作為而發生的,前者的效果是失權,後者的效果是無效。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實施
在國外民事訴訟中,作為一項抽象的原則或規定,通常是通過判例來實現的。但判例的示範性和規范性要求強有力的司法作保障。與此不同,我國各級法院的司法權相對比較弱,因此,試圖通過判例形成具體的適用規范和指南比較困難。在我國,落實法律的原則性規定通常採用的方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通過司法解釋的細化使抽象的原則規定得以實現。司法解釋的難點在於,需要在規范技術上做到抽象化和類型化,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司法實踐積累和抽象能力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一旦抽象化,又可能存在一些情形下抽象與具象無法對接適用的問題。誠實信用與正當的概念一樣是非常寬泛和抽象的,我們也可以通過指導性案例將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典型事例提升為規范。在這方面,尋找具有說服力的典型案例是關鍵。由於指導性案例的產生,在程序上相當復雜,因此不可能指望短時期內就會有較多的相關指導性案例產生。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中,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如何正確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而不至於不正當限制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正當行使。因為總體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是限制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是對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制約,因此,在沒有明確制度規定的情形下,也容易以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為由,發生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不當干預,有損程序正義、訴訟平等,尤其是在以追求實質正義、實質平等的名義下。要使誠實信用在民事訴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司法的權威性、公信力,強化裁判的功能,增強審判中法律理論的解釋、說理作用,否則誠實信用原則很容易因為「適用難」擱置起來,成為一條「睡眠」條款。

❿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

法律分析: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道德規范,後來上升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由該規范對規范商品交易行為,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極端重要性所決定的。理解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有以下作用:1、有助於民事訴訟效益的實現;2、有助於民事訴訟公正的實現;3、司法實踐的需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熱點內容
小區保安打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45:55 瀏覽:314
行政立法的特殊原則有哪三個 發布:2024-05-05 20:25:44 瀏覽:815
假冒專利罪應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5 20:13:56 瀏覽:703
觀看法律知識講壇有感 發布:2024-05-05 19:38:52 瀏覽:695
法學要學數學嗎 發布:2024-05-05 18:54:41 瀏覽:855
徐珊琴律師 發布:2024-05-05 17:44:57 瀏覽:380
什麼樣的調解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5-05 15:03:16 瀏覽:185
贊成難民法 發布:2024-05-05 14:46:28 瀏覽:740
公司違反勞動法怎麼寫辭職書 發布:2024-05-05 13:30:10 瀏覽:550
刑法71條和69 發布:2024-05-05 11:18:4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