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外國刑事訴訟法

外國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0-12-26 13:57:24

Ⅰ 外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與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聯系

我國的刑訴經歷過幾個階段,在建國初主要是借鑒前蘇聯的刑訴制度,後來在蘇俄關系惡化後,借鑒了些留學國外歸國的學子的一些歐美思想,在這些學者被打倒後,刑訴基本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後僅是一些修訂和國情變化

Ⅱ 刑事訴訟法學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學概述
第一節 刑事訴訟
第二節 刑事訴訟法
第三節 刑事訴訟法學
第四節 刑事訴訟法的制定目的、根據和任務
第二章 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外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中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刑事訴訟中的專門機關
第一節 人民法
第二節 人民檢察院
第三節 公安機關
第四章 刑事訴訟中的訴訟參與人
第一節 訴訟參與人
第二節 當事人
第三節 其他訴訟參與人
第五章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的概念、體系
第二節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第三節 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原則
第四節 依靠群眾原則
第五節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第六節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
第七節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第八節 法律監督原則
第九節 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第十節 審判公開原則
第十一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第十二節 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
第十三節 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
第十四節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第十五節 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
第六章 管轄
第一節 刑事訴訟管轄概述
第二節 立案管轄
第三節 審判管轄
第七章 迴避
第一節 迴避概述
第二節 迴避的理由和人員范圍
第三節 迴避的程序
第八章 辯護與刑事代理
第一節 辯護制度概述
第二節 辯護人的范圍和辯護的種類
第三節 辯護人的職責和地位
第四節 辯護人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第五節 刑事代理制度
第九章 刑事訴訟證據
第一節 證據的概念
第二節 證據的特徵
第三節 法定的證據種類
第四節 理論上的證據分類
第五節 證明
第十章 強制措施
第一節 強制措施概述
第二節 拘傳
第三節 取保候審
第四節 監視居住
第五節 拘留
第六節 逮捕
第十一章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第一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概述
第二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第三節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和審判
第十二章 期間和送達
第一節 期問
第二節 送達
第十三章 立案
第一節 立案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立案的材料來源和條件
第三節 立案的程序
第十四章 偵查
第一節 偵查概述
第二節 偵查行為
第三節 偵查終結
第十五章 提起公訴
第一節 起訴概述
第二節 提起公訴
第三節 不起訴
第十六章 刑事審判概述
第一節 刑事審判的概念、任務和意義
第二節 審判組織
第十七章 刑事第一審程序
第一節 第一審程序的概念、任務和意義
第二節 公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
第三節 自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
第四節 簡易程序
第五節 判決、裁定和決定
第十八章 刑事第二審程序
第一節 第二審程序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第二審程序的提起
第三節 第二審程序的審判
第十九章 死刑復核程序
第一節 死刑復核程序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
第三節 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
第二十章 刑事審判監督程序
第一節 審判監督程序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審判監督程序的提起
第三節 再審案件的審判程序
第二十一章 執行
第一節 執行的概念和意義
第二節 各種判決、裁定的執行程序
第三節 變更執行程序
第二十二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
第一節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概述
第二節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特有的原則
第三節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的特點
後記

Ⅲ 誰有<刑事訴訟法>教案,賞100分.

《刑事訴訟法學》教案 (共計72學時)

第一編 導論

第一章 刑事訴訟法學概述
【課時數】
3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學的概念和相關問題作了系統的闡述。本章內容涉及刑事訴訟法學的有關基本概念,掌握刑事訴訟的概念、特徵與產生,了解刑事訴訟法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學科體系、刑事訴訟法的制定目的、根據和任務等,對於進一步開展刑事訴訟法學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刑事訴訟的產生方面,本章追本溯源,從犯罪的概念出發,對私力救濟向公力救濟轉變的原因、過程等進行了描述,揭示了刑事訴訟產生的必然性及相關規律。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主要掌握以下要點:
1、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法
2、刑事訴訟法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學科體系
3、刑事訴訟法的制定目的、根據和任務

第二章 刑事訴訟的歷史發展
【課時數】
3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刑事訴訟的歷史發展和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本章以歷史和地域為線索,系統介紹了外國古代彈劾式訴訟制度和神示證據制度,外國中世紀糾問式訴訟制度和法定證據制度,外國近現代糾問式訴訟制度和自由心證制度。還介紹了我國古代刑事訴訟法制的產生與發展,我國近現代刑事訴訟法制的沿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產生與發展。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主要掌握以下要點:
1、外國刑事訴訟法的的歷史發展
2、中國古代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

第二編 基礎理論

第三章 刑事訴訟理論的基本范疇
【課時數】
6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刑事訴訟目的與刑事訴訟結構、刑事訴訟主體與刑事訴訟職能、刑事訴訟狀態與刑事訴訟法律關系、刑事訴訟行為與刑事訴訟條件和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宗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根據。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是刑事訴訟法的任務。刑事訴訟結構是指控訴、辯護和審判三方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組合方式和相互關系。刑事訴訟行為是指訴訟主體或其他主體實施的構成訴訟程序內容的、可以產生訴訟上特定效果的行為。刑事訴訟條件是指法院對於起訴案件必須進行實體審理的訴訟關系所必要的條件。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主要掌握以下要點:
1、刑事訴訟目的與刑事訴訟結構
2、刑事訴訟主體與刑事訴訟職能
3、刑事訴訟狀態與刑事訴訟法律關系
4、刑事訴訟行為與刑事訴訟條件

第四章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課時數】
8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刑事訴訟法原則的概念、特徵、功能。體系等進行了系統闡述。刑事訴訟法原則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並對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本章系統闡述了刑事訴訟法原則的概念、特徵和功能,著重闡述了刑事訴訟法原則的體系。在立法體系方面,系統介紹了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相關原則的內容和意義;在理論體系方面,吸收了我國學者在此領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對國際上通行的刑事訴訟法原則進行了系統論述。最後還介紹了我國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應掌握以下主要內容:
1、概述
2、普遍適用的基本原則
3、我國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第五章 刑事訴訟證據
【課時數】
10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證據的概念和屬性、證據制度、證據規則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證據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可采性的特徵。刑事訴訟活動的過程,本質上是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過程,從立案、偵查到起訴、審判等,都離不開證據。因此,正確認識證據的概念和屬性,對於正確收集證據、審查證據和認定證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證據制度是法律關於什麼是證據、證據的來源、種類、舉證責任、證據的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的原則、要求、方法、程序等規范的總稱。證據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證據制度。在人類司法文明史上先後出現了神示證據制度、法定證據制度、自由心證制度等不同特點的證據制度。司法活動中的證明,是運用證據資料按照思維邏輯判斷某種事實真相的過程。為了防止主觀臆斷,保證判斷的准確性,對於證據的取捨與運用,不能不受某些規則的制約。這些規則在法律上體現為證據規則。因此可以說,規定證據收集、證據運用和證據判斷的法律准則即為證據規則。證據規則的存在及其內容首先受到訴訟基本結構的制約。現代訴訟中的證據規則,大都源自當事人主義對抗式訴訟,如:傳聞證據排除規則、違法證據排除規則等。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是司法機關及有關的訴訟參與人運用證據查清、闡明和確定案件事實的一種訴訟活動。訴訟證明的主體是特定的,它是司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的共同活動,司法機關需要訴訟參與人的配合,訴訟參與人對案情的認識和說明,又需要司法機關最終加以確認。訴訟證明貫穿於整個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在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及至執行階段,都離不開訴訟證明活動。訴訟證明的任務是特定的,其最終目的在於闡明或確定案件的真實情況。因此,刑事訴訟證明包括證明什麼、誰來證明、證明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即證明對象、證明責任和證明標准三個主要問題。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應掌握以下要點:
1、概述
2、刑事訴訟證據的分類
3、證據規則
4、刑事訴訟證明

第六章 刑事辯護與代理
【課時數】
2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辯護和代理制度作了系統闡述。我國的辯護制度由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確定。在我國,擔任辯護人的人不限於律師,還包括人民團體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辯護律師可以在偵查階段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在正式委託辯護人參加訴訟。辯護人的責任就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獨立的訴訟地位,法律賦予了辯護人查閱案卷,與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通信以及調取證據等權利。司法機關必須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實現。為此,我國還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刑事代理也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刑事代理不同於刑事辯護,代理人的訴訟權利依賴於當事人的授權,受當事人授權范圍的制約。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時,主要應掌握以下要點:
1、刑事辯護制度
2、刑事訴訟代理制度

第七章 迴避
【課時數】
2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迴避問題。迴避是訴訟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實現刑事訴訟公正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當事人所享有的基本訴訟權利之一。各國刑事訴訟法對此均有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也不例外,比較詳盡地規定了迴避的種類、理由、適用人員以及適用迴避時所應當遵守的程序。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主要掌握以下要點:
1、迴避制度概述
2、迴避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3、迴避的程序

第八章 附帶民事訴訟
【課時數】
2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附帶民事訴訟作了系統闡述。附帶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根據自訴人、被害人和人民檢察院提出的請求,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為解決被告人直接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而進行合並審理的訴訟活動。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有利於保護國家、集體的財產和公民個人的合法經濟利益,有利於貫徹訴訟經濟原則,簡化訴訟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全面、正確地處理案件。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以刑事案件成立為前提,原告人要求賠償的損失必須是因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不能是精神損害。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一審宣告判決前提出,在訴訟中,人民法院對民事問題的處理要遵循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主要應掌握以下幾點:
1、附帶民事訴訟概述
2、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3、附帶民事訴訟的提起和審判

第三編 程序論

第九章 管轄與立案
【課時數】
4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系統地闡述了刑事訴訟管轄和立案的概念、原則等有關問題。管轄是司法機關在受理刑事案件許可權上的一種分工,它包括立案管轄和審判管轄。立案管轄主要解決公、檢、法三機關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審判管轄主要解決人民法院系統內部在受理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審判管轄又分為級別管轄、地區管轄和專門管轄。任何刑事訴訟活動的進行,都首先是從確定管轄開始的。准確確定案件管轄,是順利開展刑事訴訟的前提。而且對刑事訴訟中的立案程序進行了系統闡述。
立案是公檢法機關在接到控告、舉報和犯罪人自首的材料後,經過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發生,並且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依法決定作為刑事案件交付偵查或審判的一種訴訟活動。立案,是刑事訴訟活動的開始,是刑事訴訟過程中的一個獨立階段。立案是一個過程,是由一系列訴訟活動組成的訴訟程序,它不僅包括對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的接受等內容,而且包括對材料的審查、處理與監督。有犯罪事實且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是立案的法定理由和條件。司法機關對立案材料經過審查後,分別情況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處理。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主要掌握以下要點:
1、管轄與立案的關系
2、管轄的種類
3、立案的條件和程序

第十章 偵查與強制措施
【課時數】
10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偵查程序和強制措施進行了系統闡述。
偵查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採取的有關強制性措施。偵查是刑事訴訟中的獨立訴訟階段,是公訴案件的必經程序,是提起公訴和審判的基礎。詢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被害人、勘驗、檢查、搜查、扣押、鑒定、通緝等,是重要的偵查行為,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律師在偵查階段可以介入訴訟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偵查終結的案件,如果證據不充分,事實不清楚,可以依法補充偵查。人民檢察院對偵查活動有權依法監督。
強制措施是刑事訴訟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本章對此作了系統闡述。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檢、法機關為了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現行犯和重大犯罪嫌疑分子採取的強制性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制措施有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種。拘傳是司法機關強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訊問的措施,每次拘傳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取保候審是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擔保,保證不逃避、妨礙偵查、起訴和審判,並隨傳隨到的一種措施,取保的期限為12個月。監視居住是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離開指定的處所,並對其予以監視的措施,監視居住的期限為6個月。拘留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最長時限不超過37天。逮捕是最嚴厲的強制措施,由人民檢察院批准或決定,或由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適用逮捕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條件,嚴禁濫捕。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內容主要應掌握以下要點:
1、偵查與強制措施的關系
2、偵查行為與偵查程序
3、偵查終結
4、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
5、偵查監督
6、強制措施

第十一章 起訴
【課時數】
4學時

【本章內容】
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或者被害人以及其他依法有權要求人民法院對犯罪事實進行確認並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行為。我國刑事起訴分為公訴和自訴兩種。公訴是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起訴;自訴則是公民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我國公訴機關在公訴程序前要對公訴案件進行實體和程序審查,對於構成犯罪、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提起公訴;對於不構成犯罪的、證據不足的、或雖構成犯罪但可以免予刑事責任的,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公民個人自訴應遵循《刑事訴訟法》的有關決定。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應掌握以下要點:
1、起訴概述
2、提起公訴
3、不起訴
4、自訴

第十二章 審判
【課時數】
8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
第一審程序是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進行第一審審判時必須遵守的訴訟程序,分為公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自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和簡易程序。第一審程序的任務,使人民法院對已經受理的案件,在公訴人、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通過法庭審判,全面審查核實各種證據,查清案件事實真相,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應否懲罰,以及如何裁量刑罰。作為基礎程序,第一審程序分為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後陳述、評議與宣判五個階段。用簡易程序審理時,上述程序可以簡化,以提高審判效率。自訴案件的審判程序有自身特點,可以調解、和解和撤回自訴,被告人可以提起反訴。
第二審程序是第二審法院根據上訴或抗訴,就第一審法院尚未生效的裁判所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審理時所適用的程序。它是刑事訴訟中一個獨立的訴訟階段。有權提起上訴的人員有:自訴人、被告人、或者他們的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經被告同意的辯護人、近親屬。有權提出抗訴的機關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第二審人民法院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抗訴范圍的限制。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採用開庭審或不開庭審方式,遵守上訴不加刑原則,分別情況作出維持原判、改判和發回重審的處理。
死刑復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級人民法院對判處死刑的案件進行審查核準的一種特別審判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審理的對象是按照其他審判程序審結的判處被告人死刑或死緩的案件。死刑復核程序的任務,是有復核權或核准權的人民法院,對報請復核的判決或裁定,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上是否正確進行全面審查,依法作出是否核准死刑的決定。有權對死刑案件進行復核的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死刑復核程序分為兩種:一是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二是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是審判監督的重要方式,是為了糾正已經生效的錯誤裁判而設置的一種特殊程序。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材料來源包括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自己發現的錯誤,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有關糾正錯案的議案,人民群眾的來信來訪,等等。有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包括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包括原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上確有錯誤、適用法律確有錯誤以及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等。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應當掌握以下要點:
1、審判概述
2、第一審程序
3、第二審程序
4、死刑復核程序
5、審判監督程序

第十三章 執行
【課時數】
4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執行程序進行了系統闡述。執行是指將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付諸實施的活動。執行是刑事訴訟的最後階段。刑事執行中屬於訴訟活動范疇的內容包括交付執行和變更執行。交付執行是指人民法院將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交付有關機關執行。變更執行是指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法定情形,需要變更原裁判所確定的執行內容、方法或場所。刑事執行主體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拘役所和監獄等。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上述各機關分別行使不同的刑罰執行權。人民法院負責死刑、沒收財產刑、罰金刑、無罪判決和免刑判決的執行;公安機關負責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監外執行等判決、裁定、決定的執行;拘役所負責對拘役判決的執行;監獄負責對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緩期二年執行裁判的執行;人民檢察院負責執行監督。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應注意掌握以下要點:
1、執行概述
2、各種刑罰的執行
3、變更執行的程序
4、人民檢察院對執行的監督

第十四章 特殊程序
【課時數】
6學時

【本章內容】
本章對未成年人案件訴訟程序、涉外刑事訴訟程序與司法協助制度、刑事賠償程序進行了系統闡述。
未成年人案件訴訟程序是不同於刑事普通程序的一種特別程序。由於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不成熟,其犯罪動機相對簡單和盲目,而且其矯正起來較成年人要容易,因此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僅在定罪量刑方面與成年人要有所不同,而且在訴訟程序上也要適應未成年人的特點,適用與普通程序不同的特別程序。訴訟程序應注意教育、感化和挽救,堅持分案處理和不公開審理等原則。
對涉外刑事訴訟程序與司法協助制度進行系統闡述。涉外刑事訴訟程序是刑事訴訟程序之一,它也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般程序。但因其程序有涉外因素,法律對此有些特殊規定。這些特殊規定主要在於涉外刑事訴訟原則、當事人國籍的確認、涉外刑事訴訟的管轄、涉外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以及司法文件的送達等方面。刑事司法協助的法律依據主要有國際條約、國際公約和國內法的規定。我國主張廣義上的刑事司法協助,因此,公、檢、法機關都是刑事司法協助主體。
刑事賠償程序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錯羈、錯判,致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由國家給予其經濟賠償的一種法律制度。刑事賠償的范圍包括對侵犯人身權的賠償和侵犯財產權的賠償。我國《國家賠償法》還規定了不適用刑事賠償的情形。本節還介紹了刑事賠償的程序以及刑事賠償方式、計算標准及費用。

【本章要點】
學習本章應注意掌握以下內容:
1、未成年人案件的訴訟程序
2、涉外刑事訴訟程序與司法協助制度
3、刑事賠償程序

Ⅳ 有關未成年人的法律書籍

如下: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瞿豐 陸才俊 陳舷(2017-4-20)

《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證據的運用》/岳慧青(2018-6-3)

《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指南》/以案釋法/艾其來,郭槿桉(2017-3-23)

《困境未成年人國家監護制度的健全》/福建省三明市中奸(2016-11-1)

《未成年人、婦女、老人權益保護不可不知400問》(第3版).10/法律社專業編委會(2016-7-4)

《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知識漫畫讀本》/劉凝.王蕾編寫(2015-9-28)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經1991年9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1991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50號公布;根據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2012年10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5號公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決定》第2次修正。

《未成年人保護法》分總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法律責任、附則7章72條,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Ⅳ 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與作用

辯護人特別是辯護律師,在訴訟中處於專門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地位。辯護人的這種訴訟地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辯護人是被告人合法權益的維護者,即他維護的只是依照法律應當維護的被告人的權益,而不是被告人的所有權益,更不是法律規定應限制或者剝奪的被告人的權益。二是辯護人是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專門維護者,這就使辯護人同公訴人及審判人員有所區別。公訴人及審判人員在法庭上也有依法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義務,但他們不是專門維護者,即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不是他們的專門任務。他們是國家控訴權、審判權的行使者,是在行使國家控訴權、審判權的過程中,同時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辯護人則不同,他的訴訟職能就是依法為被告人辯護,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職能。所以,在刑事訴訟中,只有辯護人是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專門維護者。
辯護人的訴訟地位,同公訴人的控訴地位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沒有控訴就沒有辯護。兩種訴訟職能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混淆。辯護人只能為被告人辯護,陳述對被告人有利的事實情節和理由,不能對被告人進行控訴。辯護律師和公認人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依法執行職務,都要對案件事實和法律負責,他們訴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使案件得到正確處理。
辯護人對審判人員來講,是一種協助與配合關系。這種協助與配合,是通過辯護來實現的,也就是通過辯護人講述有利於被告人的事實和理由來實現的。
從上述可以看出,辯護人既不從屬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也不從屬於被告人,而是個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與人。

Ⅵ 陳光中的學術思想和理論

陳光中治學嚴謹,崇尚科學,倡導創新,注重務實。既立足於中國國情,又密切注視國際研究動向和趨勢,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筆耕不輟,著述等身(出版著作35部、教材19本、論文220多篇),形成了自己系統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訴訟價值觀
陳光中認為訴訟法的價值可分為工具價值和獨立價值;在現代法治國家,實體法和程序法相輔相成,不能有主次之分;應當承認,訴訟法的第一價值是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同時也不能忽視其自身重要的獨立價值。實體法和程序法不是機械的並重而是動態的並重。
(2)刑事訴訟目的觀
陳光中主張法的權利本位觀,刑事訴訟在總體上也應當以權利為本位,打擊犯罪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人權。但刑事訴訟直接的目的應當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的內涵,狹義上應指訴訟參與人,特別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處於弱勢地位,其權利應當是保障的重點。我國傳統上重打擊輕保障,因此既要講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相結合,又要重點突出保障人權。應當將「保障人權」載入刑訴法條文。同時,他認為強調人權保障並不意味著放棄懲罰犯罪的價值追求,而是主張在加強人權保障的同時防止削弱打擊犯罪,在強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的同時強化被害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保障。
(3)刑事訴訟結構觀
陳光中認為,科學而合理的刑事訴訟結構才能保證實現司法公正,現代法治的刑事訴訟結構應貫徹控審分離、控辯平等對抗、審判方居中裁判的原則。他主張,中國刑事訴訟中應當包括兩個三角結構:一個是在審判階段中,控辯平等對抗,法官居中裁判的大三角結構。另一個是審前階段由偵查機關、犯罪嫌疑人以及審批逮捕、審查起訴的中立裁決者組成的三方結構。
此外,他還認為職權主義和當事人主義這兩種訴訟結構各有長短,兩者適當結合最有利於實現我國刑事訴訟的目的,應吸收西方兩大訴訟結構的長處來改革我國刑事訴訟結構。我國刑事訴訟結構近似大陸法系的職權主義,應適當吸收當事人主義的一些做法,同時又不能完全照搬,應保持法官在庭審中有限的主動性。
(4)刑事訴訟效率觀
在司法公正與訴訟效率的關繫上,陳光中主張「公正第一,兼顧效率」。他認為,在刑事訴訟價值中,公正處於核心地位,因為刑事訴訟的根本目的是保證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正當程序查清案情,懲罰犯罪、保障人權,以一種和平和非自助的方式解決國家與被告人、被害人與被告人之間的矛盾,從而恢復被犯罪行為破壞的社會秩序。當然,公正的優先地位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情況下,為了效率,不得不對公正的價值作出適當的犧牲,但是這種犧牲不能過分,否則就會違反司法的基本要求。 (1)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相結合的訴訟真實觀
陳光中認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價值論是我國刑事證據制度的理論基礎。他不同意否定認識論對證據制度起指導作用的觀點。他認為刑事訴訟證明的目的是要努力查明案件事實真相、達到訴訟客觀真實,即司法人員的主觀認識力求符合案件客觀事實。他主張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相結合。由於訴訟證明的復雜性,訴訟價值追求的多元性,刑事證明不能只適用一個統一的證明標准,而是要有層次性,如適用推定等,這樣就必須適用法律真實原理。但是如果法律真實不與客觀真實相結合,必然不同程度地走向主觀主義。
(2)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中認定犯罪事實時必須遵循的原則。訴訟證明方式的演進歷史,不應以歐洲大陸為中心,而應擴展至世界范圍,將其分為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證據裁判三個階段。證據裁判原則要求以口供以外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根據。證據必須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可采性。定罪證明標準是 「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是主客觀相結合的標准,其中「事實清楚」是主觀標准,「證據確實充分」是客觀標准。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排除合理懷疑」標准,將其作為證據確實充分的關鍵條件。但不能照搬西方對排除合理懷疑關於「接近確定性」或「95%」的解釋。對案件的主要事實應達到結論唯一性,以嚴防冤案的發生。
(3)刑事證明理論
陳光中主張,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在廣義上,應當指公安司法機關和當事人以及他們所委託的辯護人、代理人收集、運用證據認定刑事案件事實的活動。對於證明責任問題,他主張對舉證責任和職務證明責任進行區分,舉證責任是指在法庭審理階段,控辯雙方對法庭承擔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的責任。而職務證明責任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基於職責,在訴訟證明中所應達到的要求,即在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有罪的處理性決定時必須具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的責任,它要解決的是國家專門機關在追究犯罪時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關系問題。
(4)刑事證據原則和規則的完善
陳光中主張為了實現證據制度上科學化、法治化和人性化,根據國際人權的有關規定並參考外國的證據法,應當確立以下原則、規則:無罪推定,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證人拒絕作證特權,傳聞證據規則等等。他力主疑罪從無,認為疑罪從輕實質上是有罪推定並且是產生冤假錯案的重要成因。1996年刑訴法修改,增加證據不足作無罪處理的重要規定,這與陳光中的努力有關。對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陳光中主張建立相對排除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即刑訊獲取的口供一律排除,不具有證據效力;實物證據則由於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應採取裁量排除原則,即根據違法程度、案件的性質、公益的保護等因素綜合加以酌量考慮,具有一定的彈性。在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和證明標准上,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認為指控犯罪的證據為非法取得並提出相關線索時,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其為合法取得,其證明標准為確實充分,至少要達到證據明顯優勢。 (1)加強被告人權利保障
陳光中認為,在當前,刑訊逼供是最大的程序不公,冤枉無辜是最大的實體不公。為了遏制刑訊逼供,陳光中主張,擴大刑訊手段的解釋范圍,即刑訊不僅指對肉體上的施加暴力,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實現看守所中立,並由其進行全程錄像或者錄音;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相對的沉默權。
(2)完善辯護制度
陳光中始終認為,辯護制度是一個國家司法制度是否民主、法治、文明的重要標志。1955年他在《政法研究》上發表的處女作論文中就通過介紹蘇聯辯護制度主張在新中國建立辯護制度。後又在兩次主編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以及發表的文章中,力主不斷完善辯護制度。如主張律師在偵查階段應當以辯護人的身份參加,會見犯罪嫌疑人不被監聽,有權收集證據等。他是最早主張在我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應當全程實行法律援助制度。
(3)強化被害人的權利保障
陳光中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提出應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在上次修改刑事訴訟法時,他主張在加強被告人權利的同時擴大被害人的權利。經立法部門和學者的共同努力,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把被害人列為當事人之一,賦予了他申請迴避權和要求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權利,從而加強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當前他又主張制定新法,創建被害人救助制度。
(4)腐敗犯罪案件偵查手段的完善
陳光中認為,在我國的腐敗犯罪案件偵查中,檢察機關取證能力較為有限,難以有效地打擊腐敗犯罪。《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50條第1款明確規定了在腐敗犯罪案件偵查中可以使用控制下交付、特工行動和電子或者其他監聽形式等特殊偵查手段。但我國1996年刑訴法對這些手段均沒有作任何規定。因此他建議,修改刑訴法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反腐敗偵查部門有使用特殊偵查手段的權力,2012年刑訴法再次修改時吸收了此建議,將特殊偵查手段納入刑事訴訟法規制范圍之內。同時,他特別強調,在強化犯罪偵查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檢察機關權力的制約也非常必要。
(5)二審程序的進一步完善
陳光中認為,我國刑事二審程序在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權利救濟和保障公正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發揮出來。1996年刑訴法修改對二審審判改革力度明顯不夠。為充分發揮二審程序的功能,刑訴法再修改應當堅持全面審查原則、擴大開庭審理的范圍、完善上訴不加刑原則、改革發回重審制度、創建當事人和解制度。惟有如此,刑事二審程序才能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
(6)死刑復核程序的完善
陳光中認為死刑案件人命關天,死刑復核程序是最後一道把關的程序,應當向訴訟化方向進一步完善:第一,法官應當訊問被告人;第二,必須有辯護人參與,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聘請辯護律師的,應當指派法律援助機構的律師參加。第三,對控辯雙方有爭議的重要證據要認真細致地核實,必要時可以到當地召開不公開的聽審會,通知辯護律師和公訴人到場,對證人、鑒定人等言詞證據來源加以質證,以便更有效地判明這些證據的真實性。以上部分主張被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所採納。
(7)再審程序的改造
陳光中認為,我國傳統觀念上強調「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單純追求實體公正,具有片面性。現代化的再審程序必須把既判力理念、禁止雙重危險(一事不再理)規則、程序安定性與糾正錯判結合起來,區別有利於被判決人和不利於被判決人兩種情況做不同處理。他認為在再審理念上不能只強調程序終局性而不注意糾正生效裁判實體錯誤,特別是對無罪錯判有罪的已生效裁判任何時候都應當允許申訴,在查清案件事實真相後,必須加以改判平反,還無辜者以清白。
(8)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程序
陳光中認為原刑訴法對未成年人被追訴人的特點關注和權利保障很不夠,主張再修改時應專章設立未成年人訴訟程序,規定「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確立全面調查、分案處理和辦案人員專業化的制度;實行指定辯護制度,提高逮捕標准,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點消除制度,並率先提出增設附條件不起訴程序。以上主張大多被2012年刑事訴訟法所吸收。
(9)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
陳光中認為,近些年來,在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刑事和解理念已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實務部門通過開展試點,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刑事和解制度體現了中國「和為貴」的傳統和諧文化,能有效地解決刑事犯罪所帶來的各種糾紛和矛盾、有利於提升被害人的程序性主體地位並提高訴訟效率。刑事和解應當貫穿於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的刑事訴訟全過程。同時還應加以規范,使其發揮最大功能,將弊端減少到最低限度。如防止被害人漫天要價以及放縱犯罪或者處罰過輕現象。
(10)刑事賠償制度的建立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陳光中教授就率先關注和倡導建立中國的刑事賠償制度。他指出,為了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應當盡快建立刑事賠償制度,以使憲法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具體化,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他建議,享有刑事賠償請求權的條件,應當包括錯誤羈押和錯判,錯判以無罪枉判為限。關於賠償的范圍和標准,他認為,我國確立刑事賠償制度時應當以賠償經濟損失為主,賠償金應當由國庫支付。他還建議,司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如果挾嫌報復、玩忽職守,造成錯誤羈押,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除了應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外,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些建議,後來大多被1994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所吸收。十多年後,根據法治建設發展,立法機關啟動國家賠償法的修改。陳光中積極參加修改座談會,還在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對如何改革刑事賠償制度提出系統建議,其中不少主張為2010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所吸收。 (1)與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銜接
在聯合國司法准則問題的研究上,陳光中率先敏銳地認識到了該問題的重要性,其研究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1998年,陳光中與加拿大刑法改革和刑事政策國際中心合作推出的《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法制》一書,是國內最早專門探討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在中國的實施問題的專著。他認為,聯合國人權准則是從人類社會共同的要求中概括出來的准則,我們應當予以尊重。對於我國已經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則應當認真、嚴格地予以遵守,不宜與之發生明顯的不協調的現象。他認為目前我國的刑事法律在保護人權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應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造條件,努力使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內容在我國能真正得以實現,必要時還要對現行法律進行修改,與國際條約相接軌。
2002年,陳光中主持起草了《關於我國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建議書》,並公開發表在《政法論壇》雜志上,他希望通過該建議書促進我國早日批准和實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促使我國人權狀況進一步改善,促進我國的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對於我國批准和實施該公約的條件問題,他認為,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發展,我國基本具備批准和實施公約的條件。對於公約與我國國內法的協調問題,他認為,我國憲法沒有對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問題作出原則性規定,將來應當對該問題在法律上加以明確,確立優先適用國際法的原則。對於該公約條款的保留問題,陳光中建議,在批准公約時盡量不保留,把保留和聲明的條款減少到最低限度。關於該公約的批准時間問題,他建議,我們應當積極創制條件,認真做好各種准備工作,以爭取盡快批准公約。
(2)對外國法制經驗的借鑒
早在1988年,陳光中主編了《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一書,這是建國以來我國法學界第一部系統研究外國刑事訴訟程序的專著。在對待外國法治的態度上,陳光中教授認為,西方國家法治的一些內容,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反映了立法、司法活動的共同規律,不能簡單地用階級性予以否定,應當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認真加以借鑒和吸收。特別是從「二戰」結束至今的近半個世紀中,世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刑事訴訟制度方面有不少變革和發展,其中有些方面反映了刑事訴訟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發展趨向。這些規律和趨向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2004年,陳光中教授又主編出版了《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一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刑事訴訟立法的最新變革動向以及聯合國有關刑事訴訟的條約,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及探討刑事司法發展規律提供重要資訊。但是,陳光中教授從來不盲目相信西方的制度,認為,對外國法的移植和吸收,必須同本國國情相結合。 1. 《刑事證據制度理論》(合著),群眾出版社1982年版。
2.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第一作者),群眾出版社1984年版。
3. 《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4. 《律師學教程》(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5. 《中國法律教程》(主編),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6. 《中國刑事訴訟程序研究》(主編),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7. 《中華法學大辭典·訴訟法學卷》(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與論證》(第一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9年再版。
9. 《聯合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法制》(第一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 《中國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研究》(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版。
11. 《中德不起訴制度比較研究》(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據法專家擬制稿(條文、釋義與論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3. 《審判公正問題研究》(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4. 《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5. 《刑事再審程序與人權保障》(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6.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8. 《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修訂版)》(副主編,並任其中的「刑事訴訟法」、「司法組織」學科主編),中國網路全書出版社2006年版。
19. 《比較與借鑒——從各國經驗看中國刑事訴訟法改革路徑》(第一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0.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和反腐敗公約程序問題研究》(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1. 《中國司法制度的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第一作者),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2. 《陳光中法學文選外文卷「Chen Guangzhong:Selected Works on Law」》,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3. 《陳光中法學文選》(三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4. 《中國刑事二審程序改革之研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釋義與點評》(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26. 《刑事訴訟法》(第五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7. 《法學概論》(第五版)(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103年版。
28. 《證據法學(修訂版)》(主編),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9. 《論檢察》(獨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年版。
30.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施研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 《蘇聯的辯護制度》,載《政法研究》1955年第2期。
2. 《關於刑事訴訟中的證據分類與間接證據的幾個問題》(合作),載《政法研究》1956年第2期。
3. 《我國古代刑事立法簡述》,載《政法研究》1963年第4期。
4. 《略論封建法制》,載《法學研究》1979年第1期。
5. 《試論我國封建法制的專制主義特徵》(合作),載《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1期。
6. 《應當批判地繼承無罪推定原則》,載《法學研究》1980年第4期。
7. 《中國古代的上訴、復審和復核制度》,載《法學評論》1983年第3、4期合刊。
8. 《日本的刑事訴訟法——赴日本考察報告》(合作),載《法學研究》1985年第6期。
9. 《刑事損害賠償制度芻議》(合作),載《中國法學》1987年第1期。
10. 《關於檢察制度改革和刑事訴訟法的幾個問題》,載《浙江法學》1987年第3期。
11. 《外國刑事訴訟法程序的近期發展趨勢》,載《比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12. 《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形成和特徵》,載《中國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第1卷),日本成文堂1989年 版。
13. 《關於中國的判例制度研究》,載《立命館法律評論》(日本)1989年第4期。
14. 《處理兩岸間刑事法律之我見》,載曾憲義等:《大陸法律學者論「海峽兩岸關系暫行條例」》,台灣蔚里 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5. 《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問題新探》(合作),載《法學研究》1991年第2期。
16. 《中國刑事訴訟法中的起訴制度》,載《中國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第2卷),日本成文堂1991年 版。
17. 《中國大陸的法學教育》,載《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1992年。
18. 《關於反貪污賄賂立法若干問題的比較研究》(合作),載《立命館法律評論》(日本)1993年第8 期。
19. 《我國刑事訴訟目的與審判結構之探討》,載《政法論壇》1994年第1期。
20. 《世界刑事訴訟法發展趨勢與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展望(要點)》,載《93』刑事訴訟法學國際研討會 論文》1994年1月。
21. 《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展望》(合作),載《刑事法律與犯罪比較研究》(法國·法文)1995年。
22. 《孫中山先生之民權主義法制思想》,載《政法論壇》1995年第2期。
23. 《論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指導思想》,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5年第4期。
24. 《刑事訴訟法修改芻議》(合作),載《中國法學》1995年第4、5期。
25.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現況及發展趨勢》,載《中國法律》(香港)1996年第1期。
26. 《刑事司法人權保障的新篇章》,載《政法論壇》1996年第4期。
27. 《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立足國情與借鑒外國相結合——參與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體會》,載 《政法論壇》1996年第6期。
28. 《中國刑事訴訟法之改革》,載《刑事法律與犯罪比較研究》(法國·法文)1998年。
29. 《刑事法制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30. 《刑事訴訟法學二十年》,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4期。
31.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6期。
32. 《刑事證據制度與認識論——兼並誤區論、法律真實論、相對真實論商榷》(合作),載《中國法學》 2001年第1期。
33. 《論刑事訴訟中的「中立」理念》(合作),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2期。
34. 《追求刑事訴訟價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評》(合作),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 第1期。
35. 《中國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合作),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5期。
36. 《關於鐵路司法體制改革的幾點看法》(合作),載《人民檢察》2003年第12期。
37. 《刑訴法再修改之基本理念——兼及若干基本原理之修改》,載《政法論壇》2004年第3期。
38. 《改革、完善刑事證據法若干問題之思考》,載《證據法論叢》(第8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 版。
39. 《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載《澳門檢察》2004年第5期。
40. 《試論我國刑事審判監督程序之改革》(合作),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1期。
41. 《刑事司法鑒定製度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合作),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1期。
42.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1期。
43. 《刑事和解初探》,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5期。
44. 《附條件不起訴:檢察裁量權的新發展》(合作),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7期。
45. 《司法、司法機關的中國式解讀》(合作),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2期。
46. 《國家刑事賠償制度改革若干問題之探討》(合作),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47.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若干問題之展望》,載《法學》2008年第6期。
48. 《改革開放30年的刑事訴訟法學》(合作),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1期。
49. 《訴訟真實與證明標准改革》(合作),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2期。
50. 《刑事訴訟立法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9年第5期。
51. 《建國初期司法改革運動評說》(合作),載《首屆中國法學名家論壇論文集》2009年4月。
52. 《我國勞動教養制度改革》(合作),載《人民司法》2009年第15期。
53. 《偵查階段律師辯護問題研究》(合作),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1期。
54. 《再談刑事和解》,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1期。
55. 《中國語境下的證明責任問題探討》(合作),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2期。
56. 《刑事證據制度改革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之探討——以兩院三部<兩個證據規定>之公布為視角》,載 《中國法學》2010年第6期。
57. 《關於司法權威問題之探討》(合作),載《政法論壇》2011年第1期。
58.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視野下的二審程序改革》(合作),載《中國法學》2011年第3期。
59. 《我國公訴制度改革若干問題之探討》(合作),載《法學研究》2011年第4期。
60. 《論刑事訴訟中的證據裁判原則——兼談<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若干問題》(合作),載《法學》2011 年第9期。
61. 《關於修改後<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若干問題的思考》(合作),載《法學》2012年第11期。 62. 《比較法視野下的中國特色司法獨立原則》,載《比較法研究》2013年第2期。
63. 《論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載《澳門研究》2013年第1期。
64. 《關於深化司法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合作),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4期。
65.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合作),載《訴訟法學研究》(第十八卷)2013年9月。
66. 《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10期。
67. 《我國勞動教養制度改革之探討》(合作),載《中國法律》2013年第5期。
68. 《嚴防冤案若干問題思考》(合作),載《法學家》2014年第1期。
69. 《應當如何完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載《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1期。
70. 《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載《中國司法》2014年第1期。

Ⅶ 被告在法庭上打官司為自己辯解須知

辯護權是指導刑事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對被控告、被追究的犯罪,從事實、證據、法律、處刑等諸方面進行申辯、反駁、反證、以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使案件得到公正合法的處理的權利;是指刑事訴訟法賦予當事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而進行申辯活動的權利。

現代辯護制度在刑事訴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辯護是現代刑事訴訟的重要職能之一,刑事訴訟的進行依賴於控訴、辯護、審判三種職能交互作用,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刑事訴訟的進程。
在刑事訴訟中,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基本的一項訴權,訴訟中的其他權利皆由辯護權而產生,或者密切相關,如申請迴避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權利等。
辯護貫穿於訴訟整個過程,自刑事訴訟啟動時起至審判結束之前,不僅可以自行行使辯護權,還可以委託律師或者其他辯護人進行辯護,對偵控機關的控訴進行反駁和辯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效地行使自己在刑事訴訟中的各項訴訟權利
辯護制度在訴訟中的意義,一是制約偵、控、審活動,有利於公安司法機關客觀、全面了解案情、正確適用法律,保證案件質量;二是表現了訴訟的公正和民主,有利於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和訴訟權利,以便充分發揮辯護的作用,是刑事訴訟民主化的重要表現。
中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學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中國刑訴法的任務其中可以概括為懲罰犯罪與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統一,這是實現中國刑事訴訟法任務的關鍵所在。根據這一法的要求,懲罰犯罪是指公、檢、法職能部門,必須在嚴格依照刑訴法所規定的原則和程序的前提下,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運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而保障社會主義人權是指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享有充分的訴訟權利。
懲罰犯罪和保護社會主義人權這兩大任務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部過程中,因此控辯雙方職能的積極實現,是完成上述兩大任務的重要環節,在現代訴訟制度中,控、辯、裁三者職能分立,控、辯雙方是既對抗又統一的關系,檢察機關的職能是控訴犯罪、證明犯罪的犯罪行為應得到定罪,使犯罪分子受到刑罰處罰,從而使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而律師作為辯護人的職能則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使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使罪輕的人不致重判,通過律師的工作也使法律得以正確實施,因此,這種控訴與辯護兩者職能的對抗,使案件事實清楚,正確確定責任,從而幫助法官准確查明事實,正確運用法律,達到懲罰犯罪和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統一,這是種通過對抗才能達到的統一,對抗是前提,統一是結果,這種統一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國家利益的表現。
為了能達到這種統一,現代的刑事訴訟法的理論和實踐強調保持控訴與辯護雙方間職能的相對均衡,反之將會影響刑事訴訟的程序公正。影響到實體法律的正確實施,進而影響到懲罰犯罪與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統一,最終損害國家意志的體現和國家利益的實現。因此,中國在對刑事訴訟法修改時,以憲法為根據,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提高刑事訴訟制度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在總結以往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適當地參考了外國刑事訴訟法律和國際條約的有關規定,圍繞著刑訴法的懲罰犯罪和保障社會主義人權的任務對一九七九年的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尤其是加強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的保障,增加了「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等原則」,體現了即使在刑事訴訟中國家也用法律的形式保障社會主義的人權,採用了抗辯式的審判方式,強化了律師的作用,保持控辯雙方間職能相對均衡,這些都對人權的保障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Ⅷ 法律英語

您既然是英語專業的同學,優勢自不必說。劣勢在於對於法律體系不熟悉。「想往法律英語翻譯之類的方向發展」的話,個人覺得必須熟稔法律,然後才能得心應手,所以「在法律英語的教材選擇應充分考慮到法律英語是專業英語以及中國法律體系屬於大陸法系的特點。從文體來講,應包括法律條文、法律著作、法庭審理與辯護、司法文書寫作以及案例分析等;從內容與結構來講,應依次包括法律英語語言特點的分析及法律英語的中英互譯技巧、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比較、英美律師職業介紹、英美主要部門法、國際經貿法律以及中國基本法律制度等。」
推薦課外閱讀材料

教材類:
1.沙麗金:《研究生英語教程——法律英語分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何家弘:《法律英語》,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齊筠: 《法律英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董世忠、趙建:《法律英語》,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5.陳慶柏:《涉外經濟法律英語》,法律出版社,1995。
6.杜金榜、張新紅:《法律英語核心教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7.陳莉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8.楊穎浩,略論英美法律語言中的求同型近義詞,上海科技翻譯,1998,(4)。

專著類:
1.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4. [法]達維德,《當代主要法律體系》,漆竹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邵景春著《歐洲聯盟的法律與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郭成偉著《外國法系精神》,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版
[德]馬迪亞斯·赫蒂根著《歐洲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 潘維大等編:《英美法導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潘國和, 《中外法學教育比較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 戴維•S•克拉克,《美國法律概論》,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 麥高偉,傑弗里•威爾遜,《英國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 麥克爾•H•格萊姆,《聯邦證據法》(美國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 卞建林等,《外國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 傑羅德•H•以茲瑞等,《刑事程序法》(美國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 《民事程序法》(美國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 《侵權法》(美國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 克勞德•D•柔沃,喬登•D•沙博,《合同法》(美國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8. 羅伯特•W•漢密爾頓,《公司法》(美國法精要),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原版參考書:

1. Debra S. Lee, American Legal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9.
2. G. Gunther, Cases and Marterials on Constitutional Law, 1975.
3.Mark W. Janis, A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Aspen Publishers, 2003
4.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5. John Makdisi, Introction to the Study of Law, Cincinnati: Anderson Publishing Co., 1990.

6. William Burnham, Intro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3rd Edition, West Group, 2002

Ⅸ 我急需一篇電大關於《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配置和保障》的實踐報告

論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配置和保障
摘要:與被告人權利保護相比,犯罪被害人的權利卻逐漸萎縮,在訴訟法上受到的保護較少。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並對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加以合理適當的平衡,成為各國刑事訴訟法的普遍發展趨勢。本文首先對被害人進行了界定,並分析了其特徵,接著分析了國外刑事被害人權利配置狀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的配置狀況及存在的不足,最後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措施,以此希望能加強對我國的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保護。
關鍵詞: 刑事被害人 權利配置 問題 保障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accused, the victims of the crime has the right to decline, in the proceral law on the protection less.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victims and the rights of victims and the accused a proper balance to be reasonable, become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re. The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victims and to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analyzes the allocation of the rights of foreign criminal status of victims, on this basis, analysis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ral rights of victim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lack of problems in the final combined proposed 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in order to want to strengthen our protection of victim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Keywords: Crime victim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configuration issues
引 言
由於法制觀念的演進和人權思想的發展,原來在刑事訴訟中居於客體地位的被告人一躍成為刑事司法的中心,對被告人的權利保護日益完備,這是刑事訴訟科學文明的表現。但是與此相反,犯罪被害人的權利卻逐漸萎縮,在訴訟法上受到的保護較少。在有些時候,被害人只有告訴人的地位,甚至在訴訟程序中被以證人的身份傳喚,並要接受案件被告人及辯護人的質問,這就存在使被害人再度受害的可能。如何保護被害人和重視被害人的權利問題,產生了重新探討的必要。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並對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權利加以合理適當的平衡,成為各國刑事訴訟法的普遍發展趨勢。
根據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工作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作為國家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在依法治國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必須以加強訴訟民主、強化人權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而在具體修改議題即改革熱點的關註上,則要秉持一定的「問題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重解決現行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突出存在的問題。為此,本文就有關刑事訴訟中犯罪被害人的訴訟權利的配置和保障作一番探討,以此希望能加強對我國的刑事訴訟中的被害人保護。
一、刑事被害人界定及其訴訟地位
犯罪被害人是犯罪直接侵害的對象,在歷史上曾經是刑罰的發起者和實施者,直至後來成為犯罪的起訴者。被害人的態度直接決定著犯罪人的命運。
(一)刑事被害人界定
刑事被害人,亦稱為刑事受害者或受害人,是與加害人相對應的稱呼。被害人的概念,從不同的視角,學界有不同的定義。
我國著名學者康樹華認為,被害人即是指因犯罪行為而使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的人,是相對於犯罪人而言的 。
而學者湯嘯天則認為,被害人是指正當權益遭受犯罪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和國家 。
綜上所述,被害人,是指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正確理解被害人這一概念的內涵,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必須是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認定一個人是否刑事被害人,應當首先看其被侵犯的權益是否合法權益,也即其權利和利益是否受到法律的保護;(2)必須是直接遭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直接,則將受犯罪行為間接侵害的人排除在外,如被害人的近親屬,其因為犯罪行為心靈上也受到了創傷和打擊,同時可能伴隨著被害人的醫葯費等物質損失,但是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被害人;(3)必須是受到犯罪行為侵害。因一般民事侵權行為、自然災害等造成損失的人,並不是刑事意義上的被害人。
從范圍來看,刑事被害人不僅包括自然人被害人,還包括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法人、其他組織,即單位被害人。
(二)刑事被害人訴訟地位
縱觀世界各國,對被害人保護的思想和制度發展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私力救助階段-公力救助階段—公力救助與私力救助相結合階段。
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自訴案件的當事人,另一種是公訴案件的當事人。首先從國家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平衡角度講,當公訴無力或不能時,被害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實現其追究犯罪的願望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要求。其次,從程序正義的角度講,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利於讓被害人通過親眼目睹審判的公正,緩解被害人過激的報復心理,消解犯罪這一矛盾源所帶來的沖突主體間的心理對抗及其對法制和司法過程的不信任感。最後,從被害人實質權利保護的角度講,刑事司法的目的是要盡可能地恢復被害人受損的權益,只有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地位,被害人才能透過刑事程序的運作維護自己合法權利,有效避免當事人在偵查、起訴、審判和最後執行過程中再次受到傷害。這是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應有之意。
在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中,被害人只屬於一般訴訟參與人,法律沒有賦予其當事人的地位。1996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明確將被害人界定為「當事人」,同時賦予被害人多項訴訟權利,從而確立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我國人權保障刑事改革的重大進步。刑事被害人擁有當事人地位具有天然的正當性。被害人作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對犯罪所造成的損害有最深刻的感受,在解決其利益遭受侵害的刑事犯罪沖突中,他是當然的權益可能受到刑事裁判直接影響的主體,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他不僅具有獲得經濟賠償或補償的慾望,而且更有著使對其實施侵害的犯罪人受到法律懲罰的要求。
二、國外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立法狀況
西方流傳著一句法諺: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濟。但是,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和救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長期以來,刑事法學的研究基本上是從被告人的角度著手而很少關注到已經受到傷害的被害人,被害人不僅受到犯罪行為的一次被害,在訴訟過程中乃至之後還可能受到二次被害或者更多。
隨著刑事被害人學研究的深入以及人權保障的發展,刑事被害人的權利逐漸受到重視。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是各國刑事訴訟立法乃至國際公約發展的一大趨勢,是一個國家民主、法制化進程的表現,也是保障人權的重要內容。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關於保護犯罪被害人權利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呈現出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建立對被害人金錢資助的制度。第二階段是加強對犯罪被害人間接和直接的幫助,具體表現為非營利性組織如英國的被害人支助、美國的被害人支援的全國組織等開始向被害人提供間接和直接的援助。第三階段,就是根據這個原則,一些國家紛紛制定或改進法律確立被害人的權利。目前,隨著國際范圍內對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加強,世界各國在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問題上已形成諸多共識。
從權利保護來看,被害人的權利主要是:(1)控訴權。無論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在英美法系國家,被害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啟動公訴程序。(2)訴訟參加權。為使司法程序滿足被害人的需要,應當讓被害人在涉及其利益的適當訴訟階段出庭陳述其觀點和有關事項以供考慮。各國立法中對被害人的訴訟參加權都有不同的規定。(3)知悉權。從上世紀60年代起,英美澳及歐洲各國紛紛制定了有關保護被害人的法律,規定了被害人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享有知悉權。(4)援助權。聯合國《為罪行與濫用權力行為的受害者取得公理基本原則宣言》從法律援助的時間、途徑、內容和對特殊被害人的適當照顧幾個方面詳細確立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權。英美法系國家在傳統上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權有所忽視,但是在當代被害人學運動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紛紛改變了做法。(5)隱私權。在刑事訴訟中加強對被害人隱私的保護,其旨意是能有效避免刑事訴訟中的「第二次被害人化」。各國刑事訴訟立法以及有關被害人保護的特別立法之中,都體現了保護被害人隱私權的內容。(6)處分選擇權。在國外,在以被害人為中心的刑事自訴領域,由於沒有國家公訴機關的干涉,被害人可以享有相對完備的實體處分權利,比如與被告人達成調解、和解協議或放棄部分權利。(7)賠償和國家補償權。對被害人給予不同形式的經濟賠償或補償,各國對此已經形成了普遍的立法潮流。
總體說來,國外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加強是當前刑事訴訟立法的一個重要趨勢。從理論上來說,刑事法律關系應當是由國家、犯罪人、被害人這三個主體構成的「三元結構模式」,而非只定位於犯罪人與國家之間的「二元結構體系」,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應當具有真正獨立的法律地位,應對強化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也是加強刑事法律中的人權保障,實現刑事司法全面正義的需要。
三、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現狀及其制約因素
長期以來,維護刑事被告人的權利一直是刑事司法活動的主要方向,被告人的地位問題始終處於許多國家刑事司法領域的核心。
隨著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研究意義的認識深入,順應世界范圍內加強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發展趨勢,我國刑事立法在這個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配置現狀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的權利作了規定,具體概括為以下幾種權利。(1)報案、控告權。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報案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是控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接受;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控告人的安全。報案、控告權及偵查、檢察、審判機關負有保護被害人安全責任的規定,有利於保護被害人人身、財產不受侵犯,也有利於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2)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權利。由於原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被害人的此項權利,實踐中是否允許被害人委託代理人做法是不一的。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第32條、第40條規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被委託的代理人可以是律師、被害人的監護人、親友及人民團體或者被害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刑事訴訟法的這一明確規定,為被害人委託代理人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依據。(3)申請迴避權。被害人對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審查人員及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認為具有符合法定的迴避的理由時,有權申請其迴避。這一訴訟權利,是被害人地位被立法承認後增加的訴訟權利,對案件的公正處理有重要意義。(4)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5)參加法庭審理權。被害人有權在法庭審理中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可以向有關的證人、鑒定人發問;可以對法庭上出示的物證、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發表意見;可以申請通過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可以申請重新鑒定勘驗;可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有權與被告人互相辯論。(6)異議或申訴權。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權向法院提出申訴。
此外根據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強奸案被害人可以選擇是否出庭;被害人報案不願意公開自己的姓名的,偵查、檢察、審判機關應當為其保守秘密。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配置存在問題
通觀我國立法關於被害人訴訟權利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在訴訟領域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其中有些措施也是很有力度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行刑事訴訟對被害人權利保護也存在明顯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公訴案件被害人的概念和范圍,沒有予以界定現行刑事訴訟賦予了被害人當事人地位,而正是由於被害人地位獲得,確立被害人的概念和范圍就顯得尤為重要。(2)對被害人的訴許可權制太多,保障不足。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公訴權制約私訴權給予了高度重視,但對私訴權制約公訴權重視不夠。(3)沒有建立國家補償制度。目前,我國尚無有關對被害人進行國家補償的立法,在司法實務中,對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失無法得到賠償而造成生活極為困難的被害人,有的由地方政府給予適當補償,有的由被害人單位給予救濟,有的由某種援助團體予以資助。(4)對被害人的賠償范圍過窄。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的賠償僅僅是一種「填平式的賠償」 。對加害人而言,沒有懲罰性賠償,對受害人而言,沒有撫慰性賠償。此外,未賦予精神損害賠償權最高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明確,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被害人在刑事案件審結後,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5)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過於空泛。在法律援助的具體規定和要求中,沒有對被害人如何進行法律援助的內容,以至於講到刑事訴訟中的法律援助,人們只知道對被告人有法律援助。(6)民事賠償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根據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定,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訴訟只能在刑事訴訟啟動後才能一並審判,而不能提前進行,只有為了防止刑事審判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6)國家補償缺位。目前,我國對犯罪被害人的補償制度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盡管各地都有對被害人實施國家補償的做法,但由於法律沒有關於如何對被害人進行國家補償的明確規定,也沒有將被害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導致實踐中各地的做法不一,標准混亂。
四、完善訴訟權利配置,強化我國刑事被害人人權保障的對策
被害人及訴訟參與人享有的訴訟權利的廣泛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刑事司法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外在立法上和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熟的經驗。他們的做法對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結合我國的刑事立法現狀,為加強對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為保障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的完整性和實現司法公正,針對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必要重新構建並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被害人援助
許多被害人由於其特殊的訴訟地位或者某些特殊原因而不能有效行使訴訟權利,甚至還可能在刑事訴訟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強化我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主要是:(1)對法律援助權予以明確規定。從憲法高度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權給予明確,同時在刑事訴訟立法上規定被害人享有和被告人相對應的法律援助權,比如對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而自己參與訴訟能力較差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訴訟代理;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被害人應當緩、減、免訴訟費、鑒定費等。(2)司法實踐要細化援助的規定。司法實踐中應當將被害人法律援助納入法律援助制度的總體框架中考慮,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和律師應當為被害人參與刑事程序提供相應的物質便利和法律上的幫助,如提供免費法律咨詢、設立被害人誤工補償制度、對被害人的人身保護制度、被害人出庭期間的休假制度、為出庭被害人提供與他人隔離的休息室或者設立專門的被害人室等。(3)建立對被害人的社會救濟制度。主要是建立被害人服務機構,建立經濟援助的體系,充分尊重被害人的人格。所以,我國有必要設立被害人人權問題研究機構和被害人保護機構。有些國家,例如美國等國家早已成立了「國家犯罪受害者調查」機構。若要在財力還不夠強的我國普遍建立這種機構是有許多困難的,但我國被害人的人權卻急需加強保護。因此我們不能再等待,國家各級司法機關、立法機關以及監察機關設置的信訪機構,可以增設窗口,承擔對被害人的免費法律咨詢援助。
(二)確立被害人獨立提起民事訴訟制度
賦予被害人獨立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附帶民事訴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同源不同質,其在保護被害人民事權益方面有先天的不足。民事侵權之訴中尚且存在精神損害賠償,為何較之社會危害性嚴重許多的刑事案件,如強奸、猥褻、侮辱等行為,被害人只能就直接物質損失獲得賠償,這一制度顯然不合理,而確立被害人獨立提起民事訴訟制度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三)賦予被害人提起國家補償的權利
所謂國家補償,是指被害人受犯罪行為侵害後,不能從被告人處獲得實際賠償,國家在法定情形下加以補償的制度。從社會的角度講,在犯罪分子無法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時,由國家對被害人進行適當的補償,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避免被害人過激行為的發生,維護社會穩定。從國際上看,紐西蘭、英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相繼建立了國家補償制度,確保被害人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也是值得借鑒的。20世紀6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制定了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建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保障被害人人權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還沒有制定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鑒於中國的具體國情,可以規定:無法從犯罪人或是其他來源獲得物質保障的、因故意犯罪受重傷的被害人及因故意犯罪死亡的被害人的遺屬,有權利獲得國家補償。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根本職能是為人民服務,它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實現。國家應盡最大力量實現犯罪人對刑事損害的賠償,如果犯罪人本人沒有任何賠償能力,國家應當盡可能使有賠償能力的與犯罪人有某種關系的人,合理地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對於不具有前述兩類賠償能力的犯罪人所造成的損害,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費用可取自國家司法機關對犯罪人判處的罰金和變賣罰沒物品所得的錢款,亦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來自海關、行政機關、工商管理機關收取的罰款、沒收的非法錢款和變賣沒收的非法物品所得的錢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在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時機已基本成熟。
(四)完善被害人賠償制度
在刑事訴訟中解決好對被害人的賠償問題,可以有效地使被害人從被害後果中獲得恢復,平復被害人的心理,消除和緩解被害人和被告人之間的沖突,提高被害人及其他公民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進而有於實現訴訟目的,維護社會安全。
借鑒國外立法與司法經驗,完善被害人的賠償制度主要是:(1)將犯罪人賠償損失可以從輕處罰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在考慮賠償與刑事責任的關系時,不但要考慮賠償損失的數額,而且也要考慮犯罪人對賠償損失的態度和所做的努力。(2)將賠償損失與緩刑、減刑和假釋結合起來。(3)進一步完善民事賠償優先原則。對某些沒收的犯罪工具,可以用來優先賠償被害人的損失,而不僅僅拘泥於犯罪人的沒收財產,以此來最大限度地保證犯罪人的經濟賠償能力。(4)加大對犯罪人逃避賠償責任的懲罰力度。 (5)將精神損害賠償列入法定賠償范圍。
(五)尊重被害人人格,避免其再度受害
加強被害人人權保障,有利於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也有利於保證刑訴的公正,能切實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和正當要求,促進刑事訴訟立法的日趨完善。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的受害者,由於受到犯罪行為的侵害,其財產已經蒙受損失,身心也已遭受巨大的痛苦,尊重被害人的人格,避免對被害人的人身和人格造成進一步的損害,不僅是保證刑事司法順利進行和正確處理案件的前提,也是緩解被害人的痛苦,防止其產生對社會的敵對心理的必要條件。在被害人中,有一部分人尤其容易因訴訟程序本身再次受到傷害,比如性犯罪中的女性被害人、未成年的被害人等。日本在2000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中規定:當證人(包括)被害人有可能看到「顯著的不安或緊張時」,可以允許陪同人陪伴作證;可以在證人與被告人之間設置屏風等物以使相互看不到對方;可以讓證人待在法庭以外的其他房間,通過連接設置在該房間和法庭的錄像裝置進行作證。因此,我國的刑事司法要在這方面給予改進,從法律層面賦予刑事被害人足夠的尊重和尊嚴。比如,對受害者不應抱有輕蔑指責的態度,對涉及被害人隱私的案情應避免傳播、限制公開報道;對性犯罪被害人在偵查、調查時應由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進行詢問,詢問中應進行適當的安撫,並對其隱私進行保密。另外,我國可借鑒日本的規定,在審判程序中加強對易受傷害被害人的保護,防止其再度受到傷害。促進被害人人格尊嚴的恢復,使其重歸社會。
結 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順應世界范圍內加強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發展趨勢,我國刑事立法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尤其是1996年刑訴法明確了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並對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作了規定,但是現行刑事訴訟法對被害人權利保護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加強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勢在必行。
如何對待被害人,是反映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建立並完善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進步的標志。筆者相信,隨著中國刑事立法和司法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各項制度必將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1]許永強著:《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被害人》,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事局編:《中國與歐盟刑事司法制度比較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
[3]徐靜村主持:《中國刑事訴訟法(第二修正案)學者擬制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宋英輝、孫長永、劉新魁等著:《外國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陳光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肖建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內在沖突與協調》,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
[8]王文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立法缺陷與完善》,載《河北法學》,2004年第51期。
[9]蔡國芹:《論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構建》,載《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10]周建華:《論我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構建》,載《華東政法學員學報》,2004年第4期。
[11]劉振會:《論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缺失之救濟》,載《山東審判》,2005年第3期。
[12]孫長春、陳淑智:《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載《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報》,2006年第1期。

Ⅹ 試訴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

刑事案來件辯護是一源個過程,從偵查到審查起訴再審判共三個階段,辯護人在這三個階段分別有不同的作用。
1、偵查階段辯護人可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
2、審查起訴階段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
3、審判階段開庭前會議、為開庭做准備工作等;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 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
第三十七條 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
第三十八條 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第四十一條 辯護律師經證人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也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

熱點內容
公司遵守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13 12:23:02 瀏覽:40
城鄉清潔條例 發布:2025-10-13 12:11:25 瀏覽:697
廣東省東莞勞動法 發布:2025-10-13 12:11:20 瀏覽:310
如何正確理解法治理念 發布:2025-10-13 12:10:43 瀏覽:778
新婚姻法對軍婚規定 發布:2025-10-13 12:01:27 瀏覽:502
黨建網黨內規章 發布:2025-10-13 11:59:45 瀏覽:530
損害賠償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10-13 11:59:08 瀏覽:190
2014刑法學形成性考核冊 發布:2025-10-13 11:57:36 瀏覽:405
寶山法院案號 發布:2025-10-13 11:57:29 瀏覽:18
海商法與三公約之比較 發布:2025-10-13 11:57:29 瀏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