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事例
Ⅰ 請分別舉幾個典型的案例:1、行政違法行為;2、民事違法行為;3、刑事違法行為;4、違憲行為。
1、行政違法
職務過錯,即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這類失職行為使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遭受損害,但還沒達到瀆職罪的程度。行政過錯,即公民和法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如司機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有的學者認為行政違法在許多情況下,專指行政過錯,主張把職務過錯稱為紀律違法。
2、民事違法行為
朱某在工廠浴室撿到蘇某的進口手錶,先說第二天歸還,後來又說自己把手錶弄丟了。蘇某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朱某限期歸還手錶。我國民法第七十九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
3、刑事違法
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
4、違憲行為
如1978年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只能「解釋憲法和法律,制定法令」(第25條第3項),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但由於改革開放要求制定大量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未經修憲,也未作憲法解釋的情況下,自行行使立法權,1979年至1982年間共制定了11個法律,這都是違背當時憲法規定的。
(1)行政法律事例擴展閱讀
行政違法的主體必須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行政違法違反的是行政法律規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行政違法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但尚未構成犯罪;行政違法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
民事違法行為的構成條件主要有兩條: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行為具有違法性,即違反民事法律的規定。民事違法行為分為違反合同行為和侵權行為兩大類,前者指合同當事人沒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後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的行為。
Ⅱ 依法行政的具體事例
在我國 ,依法行政原則主要包括下述要求: 首先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但在所有這些法的形式中 ,憲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 ,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其次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第三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規定行政,而依法律規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規定行政。依法行政對於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維護憲法的權威具有重要意義1、維護法制的統一。法制,是一國法律制度的總和,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的合法性原則、制度、程序和過程。法制的統一是國家統一的基本條件。依法行政原則契合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2、維護法律的尊嚴。要保障法律的尊嚴,就必須要求行政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領導遵守法律,行政機關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依法行政的含義即指國家的公共管理活動必須依法進行,符合法律的規定,而不是用法去管行政相對人,是用法去管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依法治國方略在行政領域中的具體體現。可見,依法行政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了遵守法律的要求,並根據「權責統一」要求,行政機關對其違法的行政行為承擔法律責任—行政賠償責任,因此,依法行政起到了維護法律尊嚴的重要作用。3、維護憲法的權威。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機關在法治進程中必須守法,當然必須遵守憲法的規定,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從而保障、維護了憲法的權威。如果行政機關的一切活動不是以維護、保障憲法的權威為出發點,則依法行政將失去其自身的意義。因此,依法行政必須圍繞憲法、圍繞依法治國這一核心,保證一切活動遵守憲法的規定,從而維護憲法的權威,憲法的最高性。(二)依法行政對於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的監督途徑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途徑是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一個原則性的要求,因為一般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往往可以彌補具體法律的漏洞,真正實現「有法可依」,可以更好地保證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符合法律的規定,因此我們提出了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既對行政機關的抽象立法活動提出了要求,也對行政機關的具體執法活動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對違法的行政行為提出了承擔法律責任的要求,這些要求都是為了保證行政機關的一切活動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范圍,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得非法侵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因此,依法行政對於監督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三)依法行政對於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機關的職權之存在與行使合法、要求防止行政無效、違法地運用,從表面上看是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但這種要求的根本在於維護行政相對人 的合法權益。如果不重視對行政權的制約,漠視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將可能導致與社會主義民主背道而馳的局面。因此,依法行政雖直接是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但客觀上是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和救濟。 關於依法行政的論文,這里有3000多篇,直接點就能下載了。順便把這個獨門密集教給你嘍! http://www..com/s?tn=&ie=gb2312&bs=%C9%CC%D2%B5%BB%DF%C2%B8+FILETYPE%3ADOC&sr=&z=&cl=3&f=8&wd=%D2%C0%B7%A8%D0%D0%D5%FE+FILETYPE%3ADOC&ct=0
Ⅲ 緊急求助 行政法律案例分析(請就案例進行分析)
應該是違反了一事不再罰(款)的原則啊,怎麼啦?
Ⅳ 行政法律是怎樣的法律怎樣算行政違法行為簡單點。最好舉個例子。謝了~~~
行政法律不是一部單一的法律,而是具有行政執法監督的政府職版能部門在具體行政事務權中,執法所依據的法律法規的統稱。例如環保部門做出的行政處罰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當然還有其它的環境保護相關法規可以依據),土地管理部門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林業部門依據的是《森林法》,金融部門依據的是《商業銀行法》、《外匯管理條例》,質量監督部門依據的《產品質量法》等等,總之,凡是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都有專門的行政法律作為執法依據,種類是很多的,一一列舉估計怎麼也有上百種,而且還有很多行政法規是地方性的,每個地方還存在差異性,加起來就更多不勝數了。。。
至於怎麼算是行政違法行為,我國《行政訴訟法》中第五十四條有所提及,具體包括:
1、行政處罰證據不足(例如:缺乏處罰證據,僅僅有人證,沒有抓到現行物證)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這種情況現實中極為常見)
3、違反程序(這要看依據的具體行政法規,裡面有詳細規定)
4、超越職權的(例如不在該部門職能管轄的)
5、濫用職權的(例如做出處罰不在其許可權范圍內)
6、行政處罰有失公正(例如同樣的案例,做出的是不同處罰結果)
Ⅳ 行政裁決 和行政仲裁求法律高手各舉一事例 多謝
這是一個有難度的法學問題,你至少應給100分的,我的解答如下 :
行政內裁決是行政法上的一個概念,容對於省級政府或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如果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做出的裁決就是最終決定。這是我國立法上唯一的行政裁決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1999
第十四條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行政仲裁相對簡單一點,比如說,勞動爭議仲裁、人事爭議仲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仲裁等,這些都是有仲裁之名,無仲裁之實的行政(仲裁)行為。
Ⅵ 以下案例中存在的具體行政法律關系
這兩個案例距離比較大。
高校不是行政機關,根據校規所作出的處罰好像回亦不能答叫做行政處罰。
工商機關對流通領域的奶粉質量進行抽檢,是其法定職責。但是在公共媒體公布抽檢結果,應該在告知被檢測奶粉的銷售方和生產企業可以復檢,並且復檢亦不合格的情況下。現在有關案例很多,工商部門公布不合格商品,若干日後又公布復檢合格。其實只要程序合法,公布合格或者不合格商品都不是問題。問題是,《產品質量法》第十七條規定:「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監督抽查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由實施監督抽查的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責令其生產者、銷售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產品質量監督部門予以公告;公告後經復查仍不合格的,責令停業,限期整頓;整頓期滿後經復查產品質量仍不合格的,吊銷營業執照。」就是說,產品是有一定的合格率的,某一批次的某件產品不合格並不代表產品全部不合格。只要改正了,那麼相關行政部門就不能很輕易的在媒體曝光銷售和生產企業的名稱。
這兩個案例其實說的都是亂作為。
作為管理機關,無論是高校管理或者行政管理,不缺位、不越位,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Ⅶ 行政法律案例
回答: 1、關於被申請人。因該案中罰款決定是由縣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批內準的,根據容行政復議被申請人的實質標准, 該上一級主管部門為被申請人。
2、關於被告。該案中被告是作出該處罰決定中署名蓋章的行政機關,此外,個人認為該案中沒有符合列為第三人的對象,因被告型第三人分為三類:
(1)作出矛盾行為的其他行政機關
(2)在行政決定中署名的非行政主體
(3)原告起訴時遺漏的行政主體——針對共同行政行為,而本案中並非此類。
Ⅷ 行政法案例分析
1.案例一公安機關行使的是偵查權而非行政權,所以公安機關的行為屬回於廣義的司法行為答。對此行為的合法性公民不能起訴,對於公安機關的扣押貨物的行為,當事人可以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向公安機關提出國家賠償請求。
2.行政訴訟法解釋規定原告應當對起訴行政機關的不作為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所以法院的判決並無錯誤。
Ⅸ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參考答案】
答: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從合法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法 ,違反了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法律優越,即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機關活動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前提和基礎。
(1)從法律優越角度看,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導致了多處公民的私權利遭到侵犯,比如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也就是說,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違反了現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權利的聖經,正是由於該市沒有嚴格依法行政,才導致了公民權利遭到了侵犯。
(2)從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職權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不能採取法律沒有規定的手段。根據我國現行法,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並且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交通管理條例進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闢蹊徑。沒有法律依據的所謂新舉錯,是違背依法行政原則的。
二、從合理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原則
(1)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和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談不上科學合理,且這項舉錯導致了部分公民社會公德的淪喪!
(2)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符合並體現法律對裁量許可權的授權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離立法的實質要求。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似乎實現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對於管好交通的最終目的——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穩定。
(3)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建立於對相關因素的正當考慮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行政行為作出時涉及到多種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全面考慮行為所涉及到或者影響到的因素。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措施可能帶來社會副面影響。
(4)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應當符合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義要求。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證據材料應當由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程序收集,並使用;制止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而採取的措施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相關,而不能影響到與該違法行為無直接關聯的名譽權(因為違章照片、錄像資料在當地電視台播出)。
三、沒有依法行政,就沒有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行政機關都要把依法行政作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基本途徑。只有把依法行政納入到日常具體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口號,不能僅僅停留在憲法中,必須落實具體到依法行政實踐當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宏偉目標。(以上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