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菩薩道德經

菩薩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2-13 01:25:38

⑴ 觀音山上觀山水 道德經中道經常

還不夠標准!不僅平仄有瑕疵,詞性也不對,形式格律出了問題,基本上不用看內容了。不過這一幅對聯是比較靠近的了!我還是從專業的角度幫您初步診斷一下吧!
上聯征對:觀音山上觀山水
——這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擴大景區影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廣東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的征聯活動,懸賞價7萬起,目前已修定為70萬元整。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參加應對的2000多人、5000多個下聯中,據主辦方評審,仍未有達到主辦方征聯要求滿意的應征下聯。主辦方決定徵集對句將一直進行下去,直到出現滿意的對句為止。
要想了解這上聯怎麼對,就要普及一下對聯的知識。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文體,擁有嚴謹的格律,用現代話來理解,至少具備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數相等,②內容相關,③詞性相當,④結構相稱,⑤節奏相應,⑥平仄相諧,以這幅對聯為例,列舉如下:
觀音山上觀山水
①字數相等:7字,故下聯也要七個字;
②內容相關。不僅僅是描述的內容,而且對聯還特別限定了必須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裡面的景點,那麼就更要命了!范圍更狹窄了!我們姑且當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觀音山上觀山水」,可以理解為A、我們爬上東莞市的觀音山上去觀看風水;B觀音菩薩在觀音山上觀看風水,那麼下聯就要跟這句對聯的意思有所關聯。
③詞性相同+④結構相稱:上聯是:名詞(觀音山:地名)+方位詞(上)+動詞(觀)+名詞(山水),下聯也必須是這樣的結構,同時「觀」字在這里既是名詞(觀音)又是動詞(觀山水),一詞多性,且「山水」又是個並列詞語(山和水是並行的詞語,那麼下聯也要這樣的結構!
⑤節奏相應。上聯是:3+1+1+2(「觀音山+上+觀+山水」)=4+3(「觀音山上」+「觀山水」)結構,那麼下聯也必須是一模一樣的。
⑥平仄相諧。所謂的平仄,是指漢語發音的音調,古音分兩大類五音調,其中用現代漢語的音調來描述,即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屬於平聲字,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和入聲(古音(現代普通話話沒有了,僅存於地方語言內,如粵語等)屬於仄聲字。對聯的規律是上聯的平仄要和下聯的平仄恰恰想法,且無特殊語言的前提下,最後一字是仄聲字的為上聯,最後一字是平聲字的是下聯,那麼我們就可以將下聯的平仄推出來: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聯: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還有「窄對」(平仄一字不能錯)和「寬對」(簡單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我們姑且將其列為「寬對」好了,那麼下聯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須是仄、平、仄,這樣下聯的平仄就應該是:
下聯: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對聯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寫了錯句,行家一看就會知道你的底細: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然後我們依據這六大元素來評點您的對聯,您的第一個詞「道德」雖是動賓片語但不是人名,就對不上上聯第一個詞「觀音」(「觀音」既是人名又是動賓片語),但「觀音山」對「道德經」還是詞性蠻工整的,平仄略遜!而且第二字「德」應該是仄聲字(實際上「德」是入聲字,若是對聯依照「古聲舊韻」還是對得上的,「今聲新韻」就對不上,此處待商榷)!您的第六字「德」應該是仄聲字(此處商榷原因同上)!
以上幾個錯誤屬於基本錯誤,所以您這幅對聯從內容及格律而言,能夠入圍,但肯定不會獲獎!

⑵ 夢到觀音菩薩和我說有關道德經的事,而且告訴我「道,自在」的大道理

表示你心腸好,會得到觀音的庇佑

⑶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回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答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⑷ 佛教徒可以看道德經嗎

佛教徒只要「依止」信奉,佛經所說是最高真理!其餘的各個學派的理論都可以研習。比如你考上清華北大了,難道就不可以拜訪別的學校的教授了嗎?你只要知道清華北大(佛教)的學術是最好的,最究竟的。這並不是說別的學校的理論沒有可取之處,可以同修共進,取長補短。佛法是最究竟解脫之法。
以下是分享一位師兄給我解答過的,我的問題的答案(潛川師兄)

以「爬山」為例。首先我們先確認「登上山頂」這個過程是必然的結果,這是肯定不會改變的。於是有A、B、C三人一起登山,A走的是南坡,用桿杖登上去的;B走的是北崖,用錘釘攀上去的;C走的是西壁,用爪犁爬上去的;他們都登上了山頂,下來以後開始收徒弟,他們都以自己親自爬上去的經歷和工具教他們的弟子,對其他兩人的做法,跟自己的體驗,或承認其他兩人的成果,或否定其他兩人的成果。那麼,「登上山頂」這個事實的實現已成為「客觀事實」,但是這些以自己經歷為經驗來傳遞的方法,就叫做「主觀經驗」。在《金剛經》里,佛陀曾說過,「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講的就是A、B、C相互爭執的本相,也就是說,宗教的本質原本都一樣,但是卻因為創始人(准確的說應該是「發現者」)本身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成長環境、領悟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的不同,而造成了差異(這就是為何宗教會彼此抵制、排斥的根本所在了)。因此,所有的宗教的核心就是「明白或洞悉宇宙真相」,完成生命的終極關懷。

⑸ 關於孔子老子是菩薩化身

想知道這個問題必須了解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教以及佛是如何入世間度化眾生的(可參考:凈空法師主講的《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網上可找到)。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作種種化身類像,隨類應化眾生」……

不信佛者以我執我見,難以理解為何佛祖禁止占卜而占卜之術依然存在,就連現代的很多寺院里也有擲簽筒。但只要多看看佛經,就會明白佛法不是死的,而是靈活多變、深入生活的,任何人不論他有無信仰、是否信仰其它宗教,他都能從佛法里汲取到營養。佛菩薩大慈大悲廣度眾生,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法法可成就,佛度眾生也是隨其根性不同而以不同的方法度化。有人不信人可成佛,佛便教他如何做人,以免他因作惡太多來生人身不保而墮入三惡道(可參考:儒家思想,《弟子規》裡面聖賢的教育全做到來生可保住人身);有人相信人可通過修行成仙,佛便教他如何修行可以來生生到天道(可參考:道家思想,《太上感應篇》、《俞凈意遇灶神記》等)……而有心學佛之人,儒家思想的《弟子規》與道家思想的《太上感應篇》也是入佛門的基礎。佛說的六道輪回裡面,人道和阿修羅道、天道屬於三善道,做人雖苦,墮三惡道當畜生、餓鬼、地獄眾生卻更是苦不可言,所以不信佛的人,佛菩薩也盡力挽救他,使他來生仍得善生。

佛法講究三世因果,三世者,並非僅指前生、今生、來生,而指過去世(無始劫以來的生生世世)、現在這一世、未來(未來無休無止)。

佛經上有記載,釋迦牟尼佛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慈悲示現度化眾生已經有八千次。華藏世界,重重無盡;過去、未來無休無止;空間也是多維的;微塵裡面尚且有世界。而佛也並非只有釋迦牟尼佛這一尊,而是從無始劫來修行成佛的多到不可計數。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的教化區,而在浩翰的宇宙中,有著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有著無數尊佛在度化眾生。就連釋迦牟尼佛之後至今,仍有很多尊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度化眾生,唐代永明延壽大師就是公認的阿彌陀佛化身,到現在佛教界仍將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當作阿彌陀佛的佛誕日。

就連現代的科學家也已經不得不開始承認有外星人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09e7a80100ngtw.html 外星球智慧生靈給中國人的信),那種認為老子和釋迦牟尼是同時代的人、甚至比釋迦牟尼還要早這種觀點只著眼於眼下、只著眼於人類的歷史而撇開佛經不看是無法理解為何孔子與老子是佛菩薩化身的。

⑹ 學佛人能不能讀《道德經》

菩薩何故求於因抄論。襲為知因論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
為弘方便調眾生故。為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故菩薩求於因論。
若菩薩不讀不誦菩薩法藏。一向讀誦聲聞經律,得罪。
不犯者。若不聞知有菩薩藏。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
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學)二分佛經,一分外書。(無罪)
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⑺ 佛有說孔子,老子是菩薩化身嗎

凈空法師---所有宗教創始人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儒道的創始人當然是佛菩薩的化身

有些學佛的同學非常執著,我們今天提倡《弟子規》,「那是儒家的東西,我們怎麼可以學它的?《感應篇》那是道教的,我們怎麼能學它的?」這些人都出不了六道輪回,雖然對佛很尊重,對其他宗教很排斥,錯了,其他宗教也是佛,同一個自性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我們要問,儒是在心外還是在心內?我們心外有儒嗎?心外有道嗎?心外道它從哪來的?它要不是自性變的,它從哪來的?難道有兩個自性、三個自性嗎?哪有這種道理?自性只有一個,一體生的,你要排斥,你錯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早年我在日本訪問,日本有個老和尚,他也很喜歡我,我去看他的時候老和尚一百歲,那一年我去看他的,他走的時候是一百零三歲,走了好幾年,中村康隆。他告訴我,他說「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說他會排斥別的宗教嗎?肯定不會!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離開之後,他的徒弟告訴我,橋本,現在他是方丈。橋本告訴我,「凈空法師,我們老和尚一生沒說過這個話,怎麼今天跟你見面說出這個話?所有宗教創始人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儒道的創始人當然是佛菩薩的化身,也包括日本的神道教,所以是一不是二。性相常然,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⑻ 孔子、老子的確是大菩薩化身。且不說佛門中高僧大德之論斷,請看: 《佛祖統紀》雲:「清凈法行經雲。

凡事要依照經文原文為標准 自己不能推論 沒有事實依據不行

但 我說過 世間一切善法 皆為佛法

⑼ 佛教和道教中的那麼多菩薩,羅漢,佛,神,鬼怪等等都是經文里有據可考的嗎

所謂「空」是指的「性空」,「有」是「緣起」。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從兩個方面去講的:依著「性空」說「緣起」;依著「緣起」說「性空」。無非就是這兩種。但是這兩種可以演變出千萬種,無量種。 我國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上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就有一點我們這里所說的「性空」的意思。

樓主所述的「菩薩,羅漢,佛,神,鬼怪等,這些都是其表象。之所以現化這個相,是因為他們的業力不同,他們所造作的不同。 但是佛說了,一切眾生,雖然這個表象是不同的,但是,凡是有情眾生,都有如來本體,如來本體是什麼?就是覺悟的本性! 一旦 這個覺悟的本性,不覺了,迷了,被外物、被境界所牽引了,有了分別,愛憎,人我,那麼好,就開始造業了,造業就有六道輪回了,有六道輪回就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就這六道。佛菩薩是出三界的聖人,他們不受六道,他們覺悟了,不再受三界內的「分段生死」了。

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會有偶像存在,是不是後人造出來的」,您所謂的這個偶像是指什麼?偶像的本意是:木偶,或泥偶所塑成的像。我們現在 在各個教派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像,無非都是「偶像」,對於佛家來講,佛像只是一種象徵,那是佛菩薩現化的,非常庄嚴殊勝,那是給人們看的,有人看到後,照著那個樣子,塑造了其形象,就是我們現在 在寺院里所看見的樣子。然而佛菩薩的法身,注意,是法身,卻是無形無相,遍復無量大千世界的。 這個法身就是根本身,是不是只有佛菩薩才有? 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什麼不顯現?我們凡夫自己的煩惱遮障。就像樓主說的鬼怪,他的煩惱就遮障著他,就是現這個身,我們人的煩惱遮障著我們人,就顯現這個人身,沒辦法,自己還不知道,那就這樣,不能出離,人道好好獃著吧,想出離?學佛法,教你怎麼出離。

我想我這些話也只能說給有緣人了吧,對於您的問題大體解釋就是這樣的,如果還有想深入了解,我們私下再交流也可。阿彌陀佛!

⑽ 《聖經》和《道德經》哪本更有智慧

楊柳觀音和白衣觀音哪個更慈悲?
帶來這些經著 的人很多就是佛菩薩,以不同身相內以及各種語容言和表述妙法度化有緣人在不同的土地上。他們在天上不分彼此,現在也可以看到人間的人們為了他們誰盛誰弱在討論,他們會什麼感受?他們都是希望人間的人向善,懺悔,開悟,干凈,以後可以去往更高的道。
人們可以好好讀一讀自己有緣的經著,找個適合發法門和師父好好修,人生一晃幾十年,沒有時間討論,都是好的,一門精進,一通百通。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四大本pdf 發布:2025-07-02 02:13:10 瀏覽:837
新勞動法合同表格 發布:2025-07-02 02:13:09 瀏覽:922
西政自考可以考其法律碩士法學嗎 發布:2025-07-02 02:06:16 瀏覽:262
比較實用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2 02:06:08 瀏覽:9
企業行政法語 發布:2025-07-02 02:05:32 瀏覽:846
法院訴訟無憂 發布:2025-07-02 01:47:26 瀏覽:36
中國勞動法關於工資標准 發布:2025-07-02 01:27:30 瀏覽:234
經濟法土地所有權 發布:2025-07-02 01:25:43 瀏覽:891
商法調整對象的含義 發布:2025-07-02 01:23:38 瀏覽:24
菏澤法院周 發布:2025-07-02 01:22:33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