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法律規則刑事訴訟法指定辯護

法律規則刑事訴訟法指定辯護

發布時間: 2021-12-26 00:47:45

A. 刑事訴訟法中辯護的原則

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世界各國通行的訴訟原則,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都作了明確規定。辯護制度是實現訴訟中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辯護針對偵控機關施用刑罰的主張進行反駁和抗辯,是現代刑事訴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職能之一,也是刑事被告人享有的最基本、最關鍵的訴訟權利。刑事代理則指代理人接受公訴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的委託,以被代理人名義參加訴訟,進行活動,又被代理人承擔代理行為法律後果的一項法律制度。刑事訴訟中的辯護和代理雖有一些共同之處,但二者作為兩項基本制度,有著很多區別。筆者在這里擬先分別闡述辯護和代理的相關內容,而後再對二者做一比較研究。 一、刑事辯護制度(一)辯護制度的演進。辯護制度起源於西方社會,有著久遠的歷史。《十二銅表法》中明文規定了法庭上辯護人進行辯護的條文,古羅馬成為當時世界上刑事辯護最發達的國家。辯護存在的意義在於最大限度地維護被告人權益,因此這與中世紀歐洲所盛行的糾問式訴訟模式格格不入,所以在這一時期,辯護原則是徒有虛名,跌入低谷。待到歷史進入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對抗式的訴訟模式逐漸取代了糾問式程序,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立法中重新肯定了辯護原則,首先規定被告人辯護權的是英國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而1808年拿破崙時期的刑事訴訟法典對辯護作了更詳盡、周密的規定,使得刑事辯護系統化、規范化,不斷發展並趨於完善。再看我國辯護的歷史演進。在刑罰用於殘酷鎮壓的封建時期,基本上完全否定了被告人辯護權利。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辯護制度是清朝末年從西方引進和移植的。最早的立法規定是1906年清朝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而後國民黨政府在1928年和1941年分別制定和頒行了《律師章程》和《律師法》,構建了一套辯護體系,雖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是還有較大的積極意義。建國以後,新中國辯護制度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由於歷史時期的特殊原因,出現了長達20多年的空白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向前推進,1979年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辯護制度,1996年對原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其中對辯護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從而使被告人能更充分的行使其辯護權,1998年10月,我國政府又簽署了聯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標志著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特別是對於被告人權利保障方面的建設又邁進一大步。(二)刑事辯護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筆者在這里擬重點討論委託辯護中的辯護律師的作用。毫無疑問,律師辯護是刑事訴訟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最能展現辯護魅力的地方,往往在維護被告人合法權利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刑事訴訟法經1996年的修正,犯罪嫌疑人得以在刑事案件偵查階段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聘請律師作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及辯護人有與控訴一方平等的向法院舉證證明案件事實的權利,但不能否認,在具體程序設計上,也有疏忽和不合理的地方,律師辯護中存在下列有待深入解決的問題:1、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訴訟地位。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這里的一個最大缺陷在於只規定了律師可以做什麼,並未明確在偵查階段律師屬於法定訴訟參與人中的哪一種,於是理論和實踐中出現了多種稱謂,目前較為通行的是「為犯罪嫌疑人提供幫助的律師」,但這些由於法律未予明確定位,都有違刑訴法第82條第4項所列明的訴訟參與人的稱謂規范,同時僅根據律師某項具體工作內容來給這一階段律師的訴訟角色定位未免失之淺薄。2、關於偵查機關的「批准會見權」和「會見批准權」問題。會見難,偵控機關找借口百般阻攔是司法實踐中非常普遍的問題。根據法律規定,只有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才須經偵查機關批准,其餘案件,律師會見無需經過批准,偵查機關必須依法安排。但在司法實踐中卻遠非這么簡單,部門之間相互推倭,各種不合理借口,律師會見非常困難,即使最終被允許,也對會見中各項活動作了各種嚴格的限制和束縛,根本不能很好發揮律師作用,也不符合刑訴法設立本條款的立法目的。刑訴法規定:「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由於法律未進一步規定在場目的和方式,所以司法界和律師界對此理解不一。在操作中,許多偵查機關為了順利破案,將法律規定的「可以」變成了「應當」,顯然,你不能說它不符合法律,造成這種弊端的根源在於刑訴法對此處的改革不徹底,留下了漏洞。這不符合國際慣例和立法本意,無論是聯合國制定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准規則》還是《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都規定,律師會見被關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可以用目光監視,即「看得見,聽不見」規則,只有這樣,在押人才會放心的和律師交談,使其打消各種顧慮,律師也能夠根據情況,提供切實有益的幫助,否則這種會見只會流於形式,走過場。3、辯護律師的閱卷權。刑訴法修改之前,辯護律師在查閱案卷材料問題上立法和司法實踐都不存在問題,雖然律師介入時間較晚,但卻可以查閱全部案卷材料,對案情進行較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刑訴法修改後,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大為提前,但對閱卷權問題卻面臨嚴峻挑戰,根據法律規定,辯護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查閱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在審判階段可查閱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材料。由於法院的庭前審查由實體審查改為程序審查,故檢察院提起公訴時,只提供起訴書、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照片,其他部分案件材料不向法院移送,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無論在哪一階段,辯護律師都不可能看到全部案件材料,怎麼能使辯護律師在開庭前作充分准備?出庭時又怎能對控方未移送的證據進行充分有效的質證和反駁呢?

B. 最新刑事訴訟法規定指定辯護適用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必須指定辯護適用的情形包專括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C. 刑訴中指定辯護的條款有哪些

刑訴中指定辯護的條款的規定是: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2、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應當指定辯護;3、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D. 刑事訴訟法設立指定辯護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在刑事訴訟中,設立指定辯護制度的目的保障特殊性質的被告人獲得刑事辯護回的權利,這也是答我國保障人權的一種體現。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未成年人犯罪、聾啞人犯罪、可能的被處死刑的被告人,如果當事人自己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應該由法院通過當地法律援助中心,指定辯護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E. 刑事訴訟法中指定辯護的適用情形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指定辯護的適用情形:
(一)應當指定辯護的情形:
1.被告人是盲、聾、啞人的;
2.被告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的;
3.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此處未成年人,是指開庭時是未成年人,犯罪時是未成年人,而在開庭審理時已經滿18周歲的不包括在內;
4.被告人是可能被判處死刑的人。
(二)可以指定辯護的情形:
1.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
2.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查明的;
3.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屬經多次勸說仍不願為其承擔辯護律師費用的;
4.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
5.具有外國國籍的;
6.案件有重大影響的;
7.人民法院認為意見和移送的案件證據材料可能影響正確定罪量刑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F. 刑事案件指定辯護的條件是什麼

刑訴中指定辯護的條款的規定:(1)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2)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3)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G. 刑事訴訟法中的指定辯護人含義

你好:
根據《抄刑事訴訟法》
第三十二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
第三十五條 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希望對你理解辯護人的含義有所幫助。

H. 刑事案件可以指定辯護的五種情形

對於被告人沒有抄委託辯護人的,根據我襲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應考慮到為其指定辯護人的幾種情況:
(1)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他指定辯護人。

(2)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為他指定辯護人。

(3)被告人有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人民法院應當為其指定辯護人。

根據司法實踐,以下五種情況,人民法院也考慮為被告人指定辯護人:

(1)一案有數個被告人,其中只有一個人或幾人委託辯護人,而其他並未委託者,法院可以為本案的其他人指定辯護人。

(2)被告人為外國人或案件具有涉外因素,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

(3)有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應當為其指定辯護人。

(4)非少數民族聚居區人民法院審理的被告人為少數民族時,被告人不懂普通語又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

(5)年老體弱又反應遲鈍的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

I. 刑事訴訟法指定辯護的適用情形有什麼呢

刑事訴訟法指定辯護的適用情形:
(一)應當指定辯護的情形:
1、被告人是盲、聾、啞人的;
2、被告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的;
3、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此處未成年人,是指開庭時是未成年人,犯罪時是未成年人,而在開庭審理時已經滿18周歲的不包括在內;
4、被告人是可能被判處死刑的人。
(二)可以指定辯護的情形:
1、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經濟困難標準的;
2、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庭經濟狀況無法查明的;
3、本人確無經濟來源,其家屬經多次勸說仍不願為其承擔辯護律師費用的;
4、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
5、具有外國國籍的;
6、案件有重大影響的;
7、人民法院認為意見和移送的案件證據材料可能影響正確定罪量刑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熱點內容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 發布:2025-09-13 18:57:47 瀏覽:525
你進民法典的規定 發布:2025-09-13 18:52:43 瀏覽:270
中國司法鑒定官網 發布:2025-09-13 18:51:47 瀏覽:309
公司法第十五條 發布:2025-09-13 18:47:56 瀏覽:384
瑞達刑法內部講義 發布:2025-09-13 18:42:56 瀏覽:884
社會與法趕緊回家 發布:2025-09-13 18:39:47 瀏覽:580
在法院杠精 發布:2025-09-13 18:33:30 瀏覽:768
合肥免費律師 發布:2025-09-13 17:56:16 瀏覽:979
上蔡有名律師 發布:2025-09-13 17:50:42 瀏覽:472
刑事訴訟法134條之規定 發布:2025-09-13 17:47:04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