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保護被害人
A. 刑事訴訟法條文中有關於被害人知情權的保障嗎
來1、知情權是刑事源被害人的一項重要權利。知情權是否得到保障直接影響到被害人其他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實現。
2、《刑事訴訟法》在各個訴訟階段都規定了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權,同時也對公安司法機關的告知義務做了相應的規定。
3、《刑事訴訟法》第84條第3款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報案、控告、舉報,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又如《刑事訴訟法》第163、164條規定判決書應當送達被害人。判決書是被害人了解法院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以及審理本案件的人員和上訴有關事項的重要途徑。
B. 求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的缺憾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性訴訟權利存在缺陷
1.被害人自訴權的行使受到嚴格限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賦予了被害人提起自訴的權利。但要求被害人必須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而我國法律將犯罪的偵查權明確賦予給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被害人作為普通公民,尤其是在受到犯罪侵害後處於弱勢狀態下,其對犯罪證據的搜集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公訴轉自訴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具備專門的法律知識,而公訴機關不再承擔任何訴訟義務,被害人即便有律師的幫助,往往也很難在訴訟中享有如同國家公訴機關一樣的訴訟能力。
2.刑事被害人缺乏獨立的上訴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後五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這樣一個看似保護被害人權利的規定,卻在實質上剝奪了被害人的上訴權。刑事訴訟法一百八十二條賦予被害人的僅僅是抗訴請求權,它並不是必然導致第二審程序的啟動,跟被告人的上訴權相比,是頗為不公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害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被害人缺乏必要的刑事訴訟參與權。被害人作為犯罪的直接受害人,刑事訴訟的結果與其有最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除了附帶民事訴訟外,被害人一般不出庭,即被害人不能直接參與審判活動的權利。在審理過程中,只有被告人享有申請迴避的權利,進行答辯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等,被害人的相應權利無疑是被剝奪了。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濟程序存在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項制度的建立,旨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解決被害人的物質損失賠償問題,但由於我國這項制度的規定不盡合理,程序不盡完善,使得其在被害人保護中的作用被削弱。
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將精神損失排除在外。傳統刑事司法理念認為,行使國家公權利懲治犯罪,對其定罪科刑就是對被害人最大的精神撫慰和精神賠償。然而「精神」雖然是指人的某種意識活動,但「精神損失」無疑是與「損害賠償」聯系在一起的。而賠償的范圍必定要用財產才能衡量。我國《民法通則》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而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卻排除精神損害賠償,這樣一個具有民事訴訟性質的程序法卻排斥民事實體法的規定,這在處理具體案件中極易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在刑事案件中,除了單純的侵財類案件外,針對公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名譽尊嚴的刑事犯罪,除了會造成被害人經濟上的損失外,最重要的還是對其精神上的損害。從當今世界立法和司法實踐趨勢來看,許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明確把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讓罪犯承擔精神損失,才能體現對被害人正當權益的認可和充分保護,才能體現讓侵權者承擔全部責任的公平精神。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完全依附於刑事訴訟而存在的,在程序上缺乏民訴的完整性,容易造成「重刑輕民」。在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片面強調刑事優先,不能完整地體現民事訴訟特有的財產保全、舉證責任、證明標准、辯論原則等程序規定,不能稱其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民事訴訟。以證明標准而言,我國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部分的證明標准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如果單純採用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會造成法官在處理刑事審判部分的證明標准出現邏輯混亂。司法實踐中一般採用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來衡量民事請求是否成立。但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遠遠高於民事訴訟,會造成被害人的某些民事請求因證據不能達到真實、客觀要求,不被法院支持,這樣認為的提高附帶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准對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缺乏國家補償制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往往有名無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目的在於讓被害人能夠得到經濟賠償,但拿到一紙判決的被害人卻常常無法及時從被告人那裡得到實際的賠償。鑒於刑事被告人的特殊性,其常常是缺乏賠償能力的,甚至很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長期不能被抓獲,面對這種情況,被害人只能面對漫長地等待和苦苦的尋求。國家補償制度是對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有利補充。當刑事被害人不能及時取得罪犯或者其他賠償義務人實質性的賠償時,可以通過國家補償制度解決一時困難,維持自身生活。而正是缺失這一制度的有利支撐,被害人民事權力實際上處於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三)刑事被害人的保障性訴訟權利存在缺陷
1.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缺失。法律援助是針對一些經濟困難或者存在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或者減費的法律幫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實現的一項法律制度。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已經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卻被嚴重忽視,幾乎成為空白。
2.被害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制度有待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規定了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這位被害人作為當事人有效的參與訴訟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有利於被害人完整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但這一被害人代理制度在立法上的規定卻過於簡單,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例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二十五條對律師閱卷權設置了范圍的限制,對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責任的規定不盡明確,這些都制約了被害人代理制度作用的發揮,不利於被害人權利的保護。
3.刑事被害人缺乏應有的知情權。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對象,理應對整個案件的處理進程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於其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卻對被害人知情權沒有明確規定,加之傳統司法理念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存在偏失,導致被害人常常要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案件進程,直到法院開庭審理前都沒有明確規定要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害人。在判決的執行環節,法律也沒有賦予被害人了解、參與執行的權利,這就可能會損害到被害人尋求賠償,追回損失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之構想
(一)轉變司法理念,提高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意識。被害人作為刑事案件的當事人之一,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應當與被告人處在同樣平等的地位,保護被告人的人權不能就忽視被害人的人權。司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在處理刑事案件時,要克服國家本位主義的影響,強化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司法理念,不能片面追求辦案效率而無視被害人的合法權利和正當要求,充分發揮被害人在追訴犯罪當中的積極作用。
(二)完善對被害人訴權的規定。真正賦予被害人補充起訴的權利,加強對司法機關不立案、不起訴權利的制約,排除被害人直接起訴權的障礙。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使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增強其對法律的信任感,同時也加強了對公、檢、法機關的法律監督。賦予被害人最後陳述權,使被害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識,平息被害人對判決結果的對立情緒,促進社會和諧。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擴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針對犯罪嫌疑人長期不能到案的情況,如果被害人具備了提起民事訴訟的條件,應當允許其先於刑事訴訟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對潛逃的犯罪嫌疑人作缺席判決,使被害人損失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賦予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對由於被告人實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造成被害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害人有權要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在刑事被害人無法獲得經濟賠償的情況下,由政府給與適當的補償和援助,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以國家公權利的追訴代替被害人私權利的追訴,由國家通過實施代為求償權追究被告人的賠償責任,減輕被害人尋求經濟賠償的壓力,避免造成被害人的二次傷害。
(四)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刑事被害人受到財產損失,經濟上形成巨大困難時,雖然可以通過訴訟獲得賠償或補償,但數量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其要求,就可以通過保險賠償、社會救助等途徑給與適當援助。同時,還可以從社會公益服務、新聞輿論等各個方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招募志願者建立社會服務機構,向被害人提供急需的法律服務、心理咨詢等,給被害人的以多方面的幫助,切實保障其合法權利。
C. 請問刑事訴訟法中被害人和自訴人的區別是什麼
被害人一般是指公訴案件只有受害人,在公訴案件中沒有自訴人。
自訴內人在自訴案件才有,容同時在自訴案件,自訴人也就是受害人本人。
公訴案件的受害人與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受害人)在權利和地位上有很大不同:
一、被害人自訴人在訴訟中享有的訴訟權利:1、申請復議權。2、申訴權,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申訴。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請求人民檢察院責令公安機關向檢察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其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則必須立案。二是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的申訴。對人民檢察院作出的不起訴決定不服的,有權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起申訴。三是對生效判決的申訴。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的,有權提出申訴。 3、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權利。4、自訴權。5、申請抗訴權。
二、自訴人在訴訟中享有的訴訟權利,主要有:1、向自訴人在刑事案件中,有權申請撤銷案件,2、有權就損害賠償問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3、有權申請調取證據和傳喚證人,有權申請審判員、書記員、鑒定人發問,4、有權參加法庭辯論,5、對法院的判決、裁定不服時,有權上訴和申訴。
D. 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一)控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
(二)申請迴避、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權利;
(三)參加法庭調查、辯論的權利;
(四)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物和申請重新鑒定或勘驗的權利;
(五)請求抗訴的權利,即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後的五天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
(六)申訴的權利,即不服生效裁判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提出申訴,要求再審。
被害人的訴訟義務主要有:如實向公安司法機關陳述案件事實;接受公安司法機關的傳喚;按時出席法庭參加訴訟;遵守法庭紀律等。
被害人認為公安、檢察機關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不立案、不起訴的,可行使以下權利: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7條的規定,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可以請求人民檢察院予以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刑事訴訟法》第145條的規定,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決定書後7日以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請求提起公訴。人民檢察院應當將復查決定告知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維持不起訴決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被害人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有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E. 刑事案件中如何保障被害人的隱私權
在刑事案件中這樣保護被害人的隱私權:
1、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2、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3、在審判階段於公開的法庭上詢問被害人時,應保護好被害人的隱私;
4、其他方式。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
偵查人員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對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必須及時銷毀。
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於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公安機關依法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並對有關情況予以保密。
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F. 公安立案後如何保護被害人財產
侵佔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
由以上規定可見,最高人民法院在此《解釋》第一條第(一)項4中確把侵佔案明確規定為自訴案件。各級法院對侵佔案件不受理也是有法律依據的。而且刑法第二百七十條也明確規定侵佔案件,告訴才處理。
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公安、檢察和法院對侵佔案件也都有受理權。下面請看該《規定》在案件管轄一項中第4條的規定。
該《規定》第4條是這樣的: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項規定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是指下列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刑事案件:
(一)故意傷害案(輕傷);
(二)重婚案;
(三)遺棄案;
(四)侵犯通訊自由案;
(五)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
(六)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七)侵犯知識產權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八)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上述所列八項案件中,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於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應當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被害人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
筆者以為:這個《規定》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侵佔案可以由公安偵查、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但實際上已賦於公安、檢察機關受理此類案件的權力。
其 理由是:《規定》一方面明確規定了上述八類案件可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但又規定對上述八類案件,證據不足的,可由公安機關偵查;被害人直接向公安機關控告 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在這八類案件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有侵佔案,但該規定第(八)項中說:「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以 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而侵佔案就屬於刑法分則第五章的侵犯財產罪之列。
G. 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有哪些權利
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1、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2、有控告犯罪的權利。對不立案的決定有權申請復議;對檢察院不起訴決定有權申請復議;對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對有證據證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檢察院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時,有權直接向法院起訴。
3、有權參加法庭審理,行使陳述權、辯論權,有向證人、鑒定人、被告人發問的權利;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
4、有權對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書記員、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申請迴避。
5、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
6、如果不服第一審判決,有權請求檢察院提出抗訴;有權對生效判決提出申訴。
7、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7)刑事訴訟法保護被害人擴展閱讀:
被害人權利保障的必要性
加強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有利於維護被害人的尊嚴以及被害人的人權,在刑事訴訟法中,強調的一直都是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尊嚴與人權,然而,真正的人權,不僅是要及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要平等的及於被害人,這樣才有利於貫徹「人人平等」的原則。只有加強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切實保護被害人的權利,被害人的精神損失以及物質損失才可以得到維護,被害人才會在心理上感到平衡。
加強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可以有效的預防犯罪,例如在強奸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將犯罪對象抽象地當作一個女人來看待,而不是將其當做一個母親、一個妻子、一個少女。這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極力的逃脫自己的罪責,如果加強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讓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嚴重後果,其就難以否定自己的罪責,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預防犯罪的發生。
加強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客觀要求,加強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可以保障被害人在程序上、實體上的各種權益,有利於法治社會司法公正的實現。
加強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體現。[2]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被害人的權利保障,突出被害人權利保障的重要性,增加了保護被害人權利保障的法律條文條款,使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得到了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