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訴訟法到期債權
A. 民間借貸到期走法律程序怎麼上訴
民間借貸到期債務人拒不履行還款義務的,債權人可以依法起訴。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回十九條 起訴答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B. 虛假訴訟執行案,第三方提出異議如證據不足,第三方負什麼責任
在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案件中,有大量的案件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者雖有財產卻無法有效執行,但該被執行人卻有一定的債權存在,為了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最大限度的得以實現,我國民事訴訟法設計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進行執行的制度。筆者結合自己的執行工作實踐,對該制度的相關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粗淺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指正。一、確保執行申請人的利益能夠最大化的實現是設立該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條文中並無關於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相關規定,只是在該法的第219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書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須費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該條僅僅規定了對被執行人的收入的執行,且限定協助執行人為被執行人所在單位和銀行等儲蓄業務的單位。而在大量的執行實踐中,被執行人往往的和第三人有一定的經濟往來,雙方存在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如果不能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將嚴重損害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0條明確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該規定確立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依法可以執行的制度,對保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能夠最大化的得以實現具有十份重要的意義。二、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在確立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制度的同時,為了規范法院的執行行為,依法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對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條件進行了嚴格的限定。首先,人民法院應當向第三人發送履行到期債務的通知(通知中應載明第三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其次,履行通知書必須直接送達第三人,不得用其他方式送達;第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內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即不得對第三人強制執行,對第三人提出的異議不進行審查;第四,在對第三人作出強制執行裁定後,第三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不得就第三人對他人享有的到期債權強制執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人收到履行通知書,且在指定的期間內沒有提出異議而又不履行的情況下,執行法院才有權裁定對其強制執行,且僅限定為該第三人。三、對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享有債權,但未到期的情況,應如何處理的問題的思考。在執行實踐中,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存在有債權債務關系,但相當一部分未到期,且數額不確定,對該類型的債權能否執行,應當如何執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明確規定,在執行實踐中一直是困擾執行法官的難題,予以執行法律無明確規定,不予執行不能很好的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對此類案件應分兩種情況區別處理:一是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債權,雖未到期,但數額確定。對此種情況,為了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可以在向第三人落實清楚其所欠被執行人的債務數額及到期時間的情況下,向第三人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責令第三人在期限內以及到期後不得向被執行人支付。到期後,人民法院可按照到期債權依法予以執行;二是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有債權債務關系,數額不確定,是否到期也無法確定。對此種情況法院依法仍不能查明的情況下,可告知申請執行人不予執行,並將不予執行的理由予以說明。並告知申請人可對第三人和被執行之間的該債權債務關系予以關注,發現數額確定後及時告知法院,同時法院也可通知第三人在和被執行人結算確定債權數額後及時告知法院,法院依法核實後,可按數額確定的未到期債權的情況予以處理。第四,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能否按被執行人的收入採用提取、扣留的方式予以執行的問題的理解。《民事訴訟法》對此雖未明確規定,但根據該法第219條將提取、扣留被執行人收入的協助執行人限定為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的規定,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顯然不符合協助執行義務人的條件,為此筆者認為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不能按被執行人的收入採用提取、扣留的方式進行執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將被執行人的收入和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的執行分別予以規定,是為了在有效保護申請執行人權益的同時,也能很好的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對此我們應當在執行工作實踐中嚴格執行。
C. 立案是要具備什麼條件
立案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一、有犯罪事實
指客觀上存在著某種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這是立案的首要條件。有犯罪事實,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1.要立案追究的,必須是依照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行為。立案應當而且只能對犯罪行為進行。如果不是犯罪的行為,就不能立案。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項的規定,有危害社會的違法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就不應立案。
由於立案是追究犯罪的開始,此時所說的有犯罪事實,僅是指發現有某種危害社會而又觸犯刑律的犯罪行為發生。至於整個犯罪的過程、犯罪的具體情節、犯罪人是誰等,並不要求在立案時就全部弄清楚。這些問題應當通過立案後的偵查或審理活動來解決。
2.要有一定的事實材料證明犯罪事實確已發生。包括犯罪行為已經實施、正在實施和預備犯罪。
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指依法應當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犯罪事實,當有犯罪事實發生,並且依法需要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時,才有必要而且應當立案。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雖有犯罪事實發生,但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責任。
(3)新民事訴訟法到期債權擴展閱讀: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不能立案;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宣告無罪。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刑法告訴乃論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被告人已經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規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D. 民訴法解釋501條中的通知是履行到期債權通知書嗎
第五抄百零一條人民法院襲執行被執行人對他人的到期債權,可以作出凍結債權的裁定,並通知該他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
該他人對到期債權有異議,申請執行人請求對異議部分強制執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利害關系人對到期債權有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處理。
根據該規定,是法院通知該他人履行到期債權通知書,你的理解和我一致。
E. 關於對被執行人享有債權的第三人如何執行的幾點思考
在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案件中,有大量的案件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者雖有財產卻無法有效執行,但該被執行人卻有一定的債權存在,為了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最大限度的得以實現,我國民事訴訟法設計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進行執行的制度。筆者結合自己的執行工作實踐,對該制度的相關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粗淺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確保執行申請人的利益能夠最大化的實現是設立該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條文中並無關於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相關規定,只是在該法的第219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書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須費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該條僅僅規定了對被執行人的收入的執行,且限定協助執行人為被執行人所在單位和銀行等辦理儲蓄業務的單位。而在大量的執行實踐中,被執行人往往的和第三人有一定的經濟往來,雙方存在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如果不能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將嚴重損害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0條明確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該規定確立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依法可以執行的制度,對保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能夠最大化的得以實現具有十份重要的意義。 二、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在確立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制度的同時,為了規范法院的執行行為,依法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對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條件進行了嚴格的限定。首先,人民法院應當向第三人發送履行到期債務的通知(通知中應載明第三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其次,履行通知書必須直接送達第三人,不得用其他方式送達;第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內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即不得對第三人強制執行,對第三人提出的異議不進行審查;第四,在對第三人作出強制執行裁定後,第三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不得就第三人對他人享有的到期債權強制執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人收到履行通知書,且在指定的期間內沒有提出異議而又不履行的情況下,執行法院才有權裁定對其強制執行,且僅限定為該第三人。 三、對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享有債權,但未到期的情況,應如何處理的問題的思考。在執行實踐中,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存在有債權債務關系,但相當一部分未到期,且數額不確定,對該類型的債權能否執行,應當如何執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明確規定,在執行實踐中一直是困擾執行法官的難題,予以執行法律無明確規定,不予執行不能很好的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對此類案件應分兩種情況區別處理:一是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債權,雖未到期,但數額確定。對此種情況,為了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可以在向第三人落實清楚其所欠被執行人的債務數額及到期時間的情況下,向第三人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責令第三人在期限內以及到期後不得向被執行人支付。到期後,人民法院可按照到期債權依法予以執行;二是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有債權債務關系,數額不確定,是否到期也無法確定。對此種情況法院依法仍不能查明的情況下,可告知申請執行人不予執行,並將不予執行的理由予以說明。並告知申請人可對第三人和被執行之間的該債權債務關系予以關注,發現數額確定後及時告知法院,同時法院也可通知第三人在和被執行人結算確定債權數額後及時告知法院,法院依法核實後,可按數額確定的未到期債權的情況予以處理。 第四,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能否按被執行人的收入採用提取、扣留的方式予以執行的問題的理解。《民事訴訟法》對此雖未明確規定,但根據該法第219條將提取、扣留被執行人收入的協助執行人限定為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的規定,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顯然不符合協助執行義務人的條件,為此筆者認為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不能按被執行人的收入採用提取、扣留的方式進行執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將被執行人的收入和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的執行分別予以規定,是為了在有效保護申請執行人權益的同時,也能很好的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對此我們應當在執行工作實踐中嚴格執行。
F. 如何理解債權保全中的代位權
位權制度是債權保全的一種方式,現代各國立法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保障社會交易的安全,一般均設立了債權保全制度,我國《合同法》第73條對我國代位權制度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彌補了我國合同立法方面的空白。但在詳細操作層面上,缺乏具體立法依據,使得代位權制度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雖然對此作出補充性的規定,但其與其他國家的代位權制度大為不同,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方式過於單一,代位權的適用范圍過於狹窄等問題的出現,也局限了代位權制度功能的發揮。 要害詞:債權人;代位權;債權保全 當事人根據老實信用原則在彼此之間設立債權關系之後,債務人一般是以其全部債權作為債的擔保的,因此債務人的全部財產的增加與減少便與債權人的債權的安全系數有了直接的關系。當債務人放棄自己的債權或者將自己的財產贈與他人,致使債務無法或不足已清償時,勢必對債權人不公。因此,世界各國設立了債權保全制度,用以維護交易安全。 一、代位權概念分析 代位權在民法領域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它包括繼續人代位權和求償代位權,而後者又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和債務人代位權。本文僅對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進行探討。所謂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而害及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第三人之權的權利。該制度正式確立於法國,並對後世各國民事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法國民法典》第1166條規定:「債權人得行使債務人的一切權利及訴訟,但權利和訴訟權專屬於債務人的,不在此限。」此後,《日本民法典》第423條、《西班牙民法典》第111條、《義大利民法典》第1234條、我國台灣《民法典》第242條亦有類似規定。我國債權人代位權的雛形最先見於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其第300條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但其僅適用於訴訟終結並已進入強制執行的情形,從而不具備普遍的意義。債權人代位權制度首先明確於我國《合同法》第73條,其中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哀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從而確立了我國民法上的債權人代位權制度。 關於代位權的性質,理論界也頗有爭議,有代理權說、為自己的委託說、治理權說等。對其性質的熟悉應注重以下兩點: 第一,代位權是法定的從屬於債權人債權的從權利。代位權的發生根據是法律的直接規定,因此代位權的成立需要具備法定要件。代位權的發生基礎是債權人的債權,隨著債權人的債權的移轉而移轉,隨著債權人的債權的消滅而消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代位權是從權利。 第二,債權人代位權是實體權利,而不是訴訟權利。代位權的行使雖然會使訴訟程序開始,但是其效力卻是使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發生變化,應當屬於實體權利。在實體法上,代位權既不同於代理權,也不同於代位追償請求權。代理權是基於委託代理而成立,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為代理事務,其代理後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而代位權是法律直接賦予
G. 被執行人與第三人有法律文書確定債權債務關系
在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案件中,有大量的案件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或者雖有財產卻無法有效執行,但該被執行人卻有一定的債權存在,為了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最大限度的得以實現,我國民事訴訟法設計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進行執行的制度。筆者結合自己的執行工作實踐,對該制度的相關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粗淺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確保執行申請人的利益能夠最大化的實現是設立該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條文中並無關於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相關規定,只是在該法的第219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書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生活必須費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該條僅僅規定了對被執行人的收入的執行,且限定協助執行人為被執行人所在單位和銀行等辦理儲蓄業務的單位。而在大量的執行實踐中,被執行人往往的和第三人有一定的經濟往來,雙方存在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如果不能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將嚴重損害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0條明確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該規定確立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依法可以執行的制度,對保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能夠最大化的得以實現具有十份重要的意義。
二、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有嚴格的條件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在確立了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制度的同時,為了規范法院的執行行為,依法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對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予以執行的條件進行了嚴格的限定。首先,人民法院應當向第三人發送履行到期債務的通知(通知中應載明第三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其次,履行通知書必須直接送達第三人,不得用其他方式送達;第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書指定的期間內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即不得對第三人強制執行,對第三人提出的異議不進行審查;第四,在對第三人作出強制執行裁定後,第三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不得就第三人對他人享有的到期債權強制執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在第三人收到履行通知書,且在指定的期間內沒有提出異議而又不履行的情況下,執行法院才有權裁定對其強制執行,且僅限定為該第三人。
三、對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享有債權,但未到期的情況,應如何處理的問題的思考。在執行實踐中,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存在有債權債務關系,但相當一部分未到期,且數額不確定,對該類型的債權能否執行,應當如何執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明確規定,在執行實踐中一直是困擾執行法官的難題,予以執行法律無明確規定,不予執行不能很好的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對此類案件應分兩種情況區別處理:一是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債權,雖未到期,但數額確定。對此種情況,為了保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可以在向第三人落實清楚其所欠被執行人的債務數額及到期時間的情況下,向第三人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責令第三人在期限內以及到期後不得向被執行人支付。到期後,人民法院可按照到期債權依法予以執行;二是被執行人和第三人之間有債權債務關系,數額不確定,是否到期也無法確定。對此種情況法院依法仍不能查明的情況下,可告知申請執行人不予執行,並將不予執行的理由予以說明。並告知申請人可對第三人和被執行之間的該債權債務關系予以關注,發現數額確定後及時告知法院,同時法院也可通知第三人在和被執行人結算確定債權數額後及時告知法院,法院依法核實後,可按數額確定的未到期債權的情況予以處理。
第四,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能否按被執行人的收入採用提取、扣留的方式予以執行的問題的理解。《民事訴訟法》對此雖未明確規定,但根據該法第219條將提取、扣留被執行人收入的協助執行人限定為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的規定,對被執行人享有到期債權的第三人顯然不符合協助執行義務人的條件,為此筆者認為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不能按被執行人的收入採用提取、扣留的方式進行執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將被執行人的收入和被執行人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的執行分別予以規定,是為了在有效保護申請執行人權益的同時,也能很好的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對此我們應當在執行工作實踐中嚴格執行。